编者按:
从传统能源资源大区到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从祖国边疆末梢到“一带一路”核心区、从传统的农牧业大区到新兴产业崛起之地……在广袤的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正砥砺奋进、向新而行,锻造潜力无限的发展新引擎,构筑畅联欧亚的发展新优势,书写波澜壮阔的发展新篇章。
宏观着眼新疆,微观服务新疆,中宏网深入聚焦新疆各地在经济、民生、文旅、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展现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为大众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
观新疆·经济,发展的脉搏在这片土地上强劲跳动。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到创新驱动的深入推进,新疆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机遇,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观新疆·民生,人民幸福是新疆发展的根本追求。一项项惠民政策如冬日暖阳,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描绘出一幅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
观新疆·文旅,融合共进的旋律在此激昂奏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壮美的自然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独特的民俗风情与现代的旅游服务相得益彰。新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观新疆·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坚守生态红线,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宏网讯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七月的萨尔布拉克草原,牧草没膝,暖风掠过万亩麦田,裹挟着塔斯提河的水汽,歌声萦绕处,一面鲜红的党旗正在风中招展。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马琪洁带着孩子站在展馆大厅,屏息聆听孙龙珍民兵班战士温童瑶讲述“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的故事。玻璃展柜里,一双磨穿鞋底的巡边胶鞋、一个用了半个世纪的搪瓷缸,无声诉说着这位八旬老人60余年守护20万公里边境线的传奇。
“魏爷爷放弃北京工作机会,在荒漠草原守了一辈子,这双鞋上的每道裂纹都是勋章啊!”马琪洁抚摸着展柜玻璃,指腹划过,声音里带着哽咽。
红色基因铸就文化底蕴
那首家喻户晓的军旅歌曲《小白杨》。1983年,诗人梁上泉被边防战士在戈壁中种白杨树的故事感动,创作出这首经典之作。塔斯提哨所也因歌更名为“小白杨哨所”,那棵屹立不倒的白杨树,成为了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象征。
7月15日,游客在小白杨哨所打卡留念。张美玲 苟汇敏 摄
九师白杨市是兵团人均守护边境线最长的师市,“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是几代军垦人屯垦戍边的真实写照。全国级先进人物孙龙珍、魏德友、梅莲、李琳等就出自这里,他们是红色文化的杰出代表,用行动诠释着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
7月9日,在一六一团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老照片和老物件散发着浓郁的红色气息。孙龙珍民兵班的战士们是她故事的“传唱者”与“讲解员”,来自克拉玛依市的游客马亚红带着孩子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孙龙珍为守护国土英勇献身的事迹。
“九师白杨市红色文化底蕴真是深厚。”马亚红意味深长地说:“早就听说过孙龙珍、魏德友、梅莲他们的动人事迹,现在孩子放暑假了,我特意来了这里,今天我已经去过小白杨哨所和魏德友爷爷的住处。”
“七一勋章”魏德友住处的魏德友戍边事迹展览馆以他的义务巡边故事为主线,通过图片、实物、影视等方式,生动展现其60余载如一日的巡边护边先进事迹。自2021年7月开馆以来,已接待疆内外参观学习人员4万余人次,承办各类培训班、参观团200余场次,成为师市重要的红色文化传承地和“网红”打卡地。
在九师白杨市,这样的红色地标不止一处。从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到小白杨哨所,从一六六团团史馆到梅莲工作室,一座座精神堡垒如界碑般矗立在边境线上。
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九师白杨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六一团积极构筑以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小白杨哨所等为主轴的红色基地,着力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小白杨哨所如今已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前来研学游玩的旅客络绎不绝,他们在这里感受浓郁的戍边情和爱国情。
为了让游客深度体验红色戍边文化,一六一团将文旅产业与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紧密结合。游客可以参与种植“爱国戍边林”、少年军校体验营等活动,让兵团精神真正可触、可感、可亲。
6月21日,29名来自广西的“小砂糖橘”研学团小朋友,跨越万水千山,抵达九师白杨市一六一团,开启红色文化游学之旅。孩子们还来到研学基地,体验模拟射击项目,感受别样的“战斗”乐趣。研学基地为大家送上了特别的礼物——笔记本和白杨树枝。
工作人员详细讲述了小白杨哨所的发展历程以及程富胜等官兵种植白杨树、扎根边疆、守卫国土的感人事迹。孩子们深受触动,在白杨树下齐声高唱歌曲《小白杨》,清脆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哨所周围。孩子们还来到研学基地,体验模拟射击项目,感受别样的“战斗”乐趣。研学基地为大家送上了特别的礼物——笔记本和白杨树枝。
此次研学活动通过红色教育、自然探索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深化了对祖国边疆的了解与热爱。这不仅是一次丰富的学习之旅,更为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厚植儿童爱国情怀搭建了良好平台。
广西“小砂糖橘”研学团带队老师梁红霞说:“这次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他们不仅亲眼看到了雄伟的小白杨哨所,感受了兵团精神,孩子们在参观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棒,积极提问,认真学习,对戍边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九师白杨市还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各红色教育基地成了党员干部、青少年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一六六团团史馆通过声光电等特效手法,再现团场创建、发展全过程,成为青少年传承红色精神的课堂。
一六六团文体广电旅游和群团中心工作人员郑洋洋说:“暑假期间,团里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社会教育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参观学习中深刻理解兵团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九师白杨市注重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收集整理英雄事迹和戍边故事,并将红色戍边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这里有中国野生芍药花之乡——一六一团芍药谷,一六五团巴依木扎十里花海,还有草原石人、无底湖等自然景观,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组合。219国道将九师白杨市融入北疆大环线,使其成为中国最具边境屯垦戍边风光旅游打卡地。
近年来,九师白杨市以“红色+文化+旅游”,奋力书写“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大文章。截至目前,成功推出5条主题鲜明的特色旅游线路,培育了1家等级民宿、15家星级农家乐;旅游接待人次从2021年的167.2万跃升至2024年的356.2万,三年翻了一番;累计旅游花费从10.77亿元增长至16.42亿元,增长52.4%。“串珠成链”的红色文化旅游,真正成为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富裕职工的“金腰带”。
文旅产业呈蓬勃发展态势
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九师白杨市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九师白杨市围绕红色文旅品牌,举办了“云上花海红色白杨”等各类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2025年6月27日,在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上,九师白杨市新耀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与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第九师片区管委会签订了总投资5亿元的巴克图文旅小镇开发建设项目,进一步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
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当地的旅游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酒店、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逐渐兴起,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就业,让当地职工群众受益。
“购买12只烤鸡发往北京,要求礼盒包装”“预订10只烤鸡,送往塔城市花溪家园小区”……连日来,九师一六三团新莲烤鸡店订单不断,店主陈琛忙得不可开交。
这几年,随着巴克图口岸边境旅游持续升温,新莲烤鸡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旅游团队。为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陈琛陆续推出真空包装和礼盒包装,注册了“一六三团烤鸡”品牌。与此同时,还推陈出新,研发出辣子鸡、爆炒鸡胗等多款新品,以及搭配烤鸡食用的蘸料和小咸菜,这些产品都深受顾客的喜爱。
“现在每逢节假日,新莲烤鸡店的烤鸡都是当地人走亲访友的必备佳品。”店主陈琛告诉记者:“随着,师市文旅发展和口岸发展,如今,烤鸡店的老泥炉全天候运转,一天能烤制成品鸡几百只,年销售额近200万元。”
新莲烤鸡店的烤鸡,不仅是本地居民餐桌上的美味,还远销到了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甚至通过巴克图口岸,被南来北往的游客带到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九师白杨市作为兵团唯一毗邻口岸建设的城市,拥有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九师片区等多个平台资源,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借助口岸优势,将积极推动文旅产业与外向型经济融合发展,让红色文旅成为联通中亚乃至欧洲市场的文化纽带,在文化交流中促进经济发展。
游客参观魏德友戍边事迹展览馆。苟汇敏 摄
“红色不是单一的色调,而是发展的底色。”九师白杨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胡春玲说:“我们正探索‘红色教育+生态旅游+跨境体验’的融合路径,今后将继续深挖红色文化内涵,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突破口,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打造‘一日跨两国,十里不同景’让红色旅游从‘单向灌输’变成‘沉浸感受’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九师白杨市,这座红色之城、军垦之城,将如同一棵茁壮成长的白杨,在北疆大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正凭借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书写着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片红色热土,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与勃勃生机。(第九师融媒体中心 苟汇敏)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