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在祖国雄鸡版图的西北角上,塔尔巴哈台山上流下的山溪泉流,宛如一条闪亮的玉带,蜿蜒穿过一六六团腹地,它如同一位沉默的拓荒者,用甘甜的乳汁滋养着塔城盆地。这片热土见证了兵团人“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峥嵘岁月,从最初的地窝子和一盏马灯微弱的光到如今的24.26万亩荒滩变良田和绿洲,承载着几代军垦儿女以青春和热血在亘古荒原上谱写壮丽的屯垦戍边史诗。
“这个就是你们太爷爷、太奶奶、爷爷、奶奶当时生产生活用的马灯。”6月9日,耄耋之年的一六六团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老龄委副主任、老年体协主席朱镜洋在一六六团团史陈列馆给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该团的发展史。
走进一六六团团史陈列馆,仿佛踏入了一段尘封的历史时光隧道。一件件、一幅幅、一个个实物、照片、史料文字,利用声光电等特效手法结合多媒体、油画、缩微场景、雕塑、硅胶人物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团场创建、发展的全过程。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格外引人注目,它的玻璃灯罩布满裂纹,金属灯架缠绕着岁月的包浆,提手处磨损的痕迹里,藏着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故事。这盏看似普通的马灯,不仅是兵团人艰苦奋斗的见证者,更是一六六团从荒原到绿洲、从农耕到现代化发展的鲜活注脚。
随着讲解,时光回溯到1969年,农九师成立,锡伯提农场被正式命名为农九师一六六团。而它的故事,其实在更早之前便已拉开帷幕。1962年8月,原塔城总场根据《关于塔城地区三代工作建立国营农场的问题的座谈会议纪要》精神,决定将塔额总场一分场搬迁到锡伯提。同年10月,1100名军垦战士听从党的召唤,肩负起屯垦戍边的重任,在边境沿线上建立了锡伯提农场。
创建时期,几千名军垦战士怀揣着建设边疆的壮志豪情,投身到农场开发建设之中,靠着马灯微弱的光,挥舞铁锹,没日没夜砍土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填沟修渠,平整土地。在漫长的岁月里,几代兵团人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与天地较量,依靠双手和汗水,将荒芜的戈壁滩变成了充满生机的绿洲良田。
1962年,首批军垦战士进驻一六六团所在的戈壁荒原时,这盏马灯就成为他们手中的“光明使者”。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煤油需定量供应,但在垦荒的关键时刻,马灯却从不缺席。白天,战士们用它检查农机零件的细微裂痕;深夜,昏黄的光晕里,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学习种植技术,制定次日的开垦计划。老领导陈共红回忆道:“那时候马灯就是我们的‘眼睛’,在没有电力的日子里,它照亮了我们挖渠引水的路,也照亮了大家建设边疆的决心。”
一六六团地处塔尔巴哈台山南麓,塔尔巴哈台山海拔高,冬季降雪大。1964年,春季天气突然转暖,大量积雪融水形成山洪,给农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威胁,同时为了把洪水引入坝口确保农牧业生产顺利进行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军垦战士不畏艰难,与洪水抗击,忠实履行了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那一夜,马灯在狂风中摇曳,却始终未曾熄灭,如同战士们心中不灭的信念。
随着团场的发展,马灯的功能也在悄然转变。70年代,团场部分连队通了电,但马灯依然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它被挂在谷仓里驱赶老鼠,被带到田间地头照明,甚至成为孩子们夜间写作业的“移动光源”。
80年代,团场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升,马灯又承担起新的使命。农机技术骨干们在马灯下钻研拖拉机维修手册,将国外先进技术与本土实践结合,实现了农机的自主改良。团场成立了三八机车组,当时只有18岁的戴郁香是机耕队的农技员,她积极报名学习收割机驾驶,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三八”机车组的组长,在农田驾驶东风收割机进行小麦收割作业。
说起这段经历,戴郁香的脸上满是骄傲与自豪,她深知这既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马灯见证的不仅是劳动场景,更是垦荒者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勇气。在马灯“微弱”的光晕下,诞生了全国仅有10个的“红旗团场”,也孕育出了第一批“农机土专家”。
一六六团作为九师白杨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团场。近年来,该团围绕“三农强团”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做强做精农副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推动农业增效、职工群众增收增效。
2024年,一六六团耕地总面积24.26万亩,完成粮食作物种植13.54万亩;单产从528公斤提升至531公斤;全面完成各类高产示范田创建8.6万亩;小麦单产825公斤……一串串激荡人心的数据,在绿水青山的背景中,化作满目金灿灿的粮食,堆满了烘干企业的谷仓,也装满了职工群众的“钱袋子”。
与此同时,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招商引资,2024年建成当时全域规模最大的7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十二万八千块光伏板子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湛蓝巨大的光伏板子吸收着太阳的光能,将丰富的光能变成洁净电能,源源不断地送往千家万户,替代了马灯的微光。
如今,这个坐落于塔尔巴哈台脚下的一六六团,低空经济的无人机为智慧农业赋能,数字化管理系统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成荫巷道绿景如画,整齐干净的职工住房院落,欢闹嬉笑的孩童声……在蓝天白云及田园风光相互交融下,正以崭新的姿态,照亮着高质量发展前进道路。
但无论何时,我们翻开团史,这盏历久而弥新的马灯都依然明亮,仿佛在向新时代的建设者们诉说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永不褪色,更会在时代变革中散发独特的光华。(图文 第九师融媒体中心 苟汇敏 通讯员 陈珍)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