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在新疆的东大门哈密,有这样一个声音的殿堂,它承载着40余年的岁月变迁,连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传递着温暖与希望,它就是哈密人民广播电台。从1984年哈密人民广播电台开始筹建,到1985年10月1日正式开始播音,它便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脉搏,成为哈密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台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直播间就是一间不大的屋子,设备也很基础,但大家都充满了干劲。”已退休的电台高级编辑张程回忆道,“那时候,每一条新闻、每一档节目,都是我们一笔一划写出来,一字一句播出去的,虽然辛苦,可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建台初期,共有36人,其中采编播业务人员19人。电台除了转播中央及新疆广播节目为主,同时也努力推出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新闻和文艺节目,其中自办节目有新闻类《哈密新闻》《知识与信息》等;服务类节目有《预告节目》《天气预报》《广播体操》;文艺类节目有《文艺》《听众点播》等,尽管节目内容还不够丰富多样,但却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哈密人民的精神世界,让大家在家中就能了解国内外大事,感受时代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哈密人民广播电台也在不断探索前行。20世纪90年代,电台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开始加大对本地节目的制作力度。《东疆晨曲》《七彩阳光》《假日乐融融》《金曲一刻》等新的节目栏目相继推出。时间来到了2000年7月1日,哈密人民广播电台自产的第一部四集广播剧《草原之子》播出了,它预示着哈密人民广播电台从此自己能生产广播剧了,刷新了自1985年建台15年间无自产广播剧的历史。2014年录制的广播剧《胡杨奶奶》,获得了自治区第五届“天山文艺奖”的作品奖。
随着新媒体浪潮汹涌而来,传统广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哈密人民广播电台积极拥抱变化,开启了创新转型之路。以谈话互动等直播交流的方法吸引了大批听众参与节目。比如,2005年1月1日《行风热线》栏目的开播,成为哈密人民广播电台重点关注民生的品牌节目。还有FM103.5汉语综合广播、FM107.9维语综合广播、FM98.1汉语交通文艺广播,这些节目给广大听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电台培养的优秀节目主持人深受听众的喜爱。
“那时候,我们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把节目做得更精彩,更贴近听众。随着哈密百姓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买车的人日益增多,大家对交通出行状况愈发关注。此背景下,《交通直播室》节目应运而生”。哈密资深节目主持人王杰说,当时特别邀请出租车司机担任我们的流动播报员,哪里有路况拥堵或者交通相关问题,都会及时给节目组反馈。针对这些反馈的交通问题,会在节目中进行解答。尤其是当时车管所车辆落户业务量激增,我们积极与车管所沟通协作,助力其优化办事流程。通过媒体的有效监督,车管所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这一举措也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哈密人民广播电台还成立了品牌策划部、电台资讯中心、广播艺术工作室等创新团队,不断挖掘广播的新价值和新功能。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等方式,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强听众的粘性。如今,听众不仅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节目,还能在手机、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收听、回听节目,像《12345》《周末去哪儿》等栏目听众参与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始终很高。40年风雨兼程,哈密人民广播电台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也为哈密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将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融媒体传播矩阵,让广播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响。”哈密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刊播中心主任关丽说,“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挖掘哈密的特色文化资源,制作更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节目,讲好哈密故事,传播好哈密声音。”(哈密市融媒体中心 朱意 赵嘉慧)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