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盛夏时节,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浙江台州大陈岛国家级海洋牧场风光秀美,一块块渔场鳞次栉比,连接成片,蔚为壮观。成千上万的养殖网箱内,一条条闻名全国的大陈黄鱼正欢快地畅游其中。
大陈岛位于浙江台州湾,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渔业资源迅速减少,且当地海域平坦,缺少礁石,不利于海洋生物长期栖息。因此,转换耕海牧渔方式迫在眉睫,而所谓海洋牧场,就是将海洋渔业资源农牧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绿色新方式。
由中交一航局承建的台州大陈海域人工鱼礁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为制作投放2200套锚礁系统、8套台礁系统以及水下监控系统、水上浮标等,是当地投放人工鱼礁项目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然而,要在水流急、涌浪大的台州湾为海底生物建设一座座满意的“豪宅”并将他们成功投放,对项目团队来说也并非易事。
进场伊始,项目团队便围绕如何制作鱼礁展开了细致讨论。锚礁顾名思义,就是需要沉放在海底用于固定上层浮式结构的,而体型更大的台礁则是为全水流层生物准备,就好比我们村里的民房和村广场的关系,二者互为补充。“台州湾海域多大风高浪,无论锚礁还是台礁的制作上都要能够抵抗波流的冲击和海水的腐蚀。”项目负责人于麦国介绍道。因此项目团队在锚礁制作上采用的钢筋混凝土形式,而体型是锚礁50多倍大的台礁则采用钢结构的形式,让两种鱼礁更加坚固耐用。“人工鱼礁就像生活中常见的四方板凳一样,不易下陷。”于麦国说道。项目团队还考虑到当地海域地质较软,传统礁体易陷入淤泥当中,创新使用四方的台型礁体能够让底部变得宽大,增大与海底接触面积,能有效减少陷入风险,同时其自身重量和结构稳定性可以使其保持稳定,防止偏移走位。
十几天后,项目正式开始了两种鱼礁的预制生产,然而由于锚礁多层且空心的结构,在模板支设完成进行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极易发生混凝土溢出漏浆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为了方便浇筑振捣,模板支设形状就像是一个开口的盒子,振捣过程中,动作幅度过大就会导致溢出。“既然如此,我们就根据模板尺寸设计一个压板,相当于给盒子做一个半开放的盖子。”于麦国在生产会上说道,同时项目团队还针对锚礁预制确定了“分层浇筑、少量多次、流水作业”的工作方法,针对2200套锚礁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和养护工作开展流水线式生产,提高施工效率。
经过近5个月的预制施工,项目所有鱼礁生产完成,等待着在海底安家。
“古时候农民看天吃饭,我们如今也要看海吃饭,附近海域有急流,我们要密切关注水文情况,避开急流时段,防止发生走锚失控险情。”对于鱼礁体投放,于麦国有着自己的计划。确定投放时间后,项目团队采用3000吨级自航甲板驳搭配吊机进行吊装投放,一次可进行55个锚礁的安装作业。在到达投放海域后,根据地形设置船舶的作业锚位,确保锚缆有足够抓力,随后根据前期定位船摆放的浮球标志物,由平板驳上的吊机将锚礁吊在浮球标志物正上方下水,待缓缓沉入海底后,再使用自动脱钩设备进行脱钩,如此鱼虾蟹贝的“豪宅”算是彻底建成。
最终,项目团队圆满完成了72.71公顷的海洋牧场建设。人工鱼礁的投放,帮助解决了渔业资源衰退问题,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海底豪宅”,帮助它们安家落户,形成完整的食物链。
“如今,鱼虾蟹贝有了固定的居所,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工鱼礁区作用,后续我们还将持续跟踪实施效果。”于麦国自豪说道。(通讯员 张恒)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