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五月初夏,开都河被笼罩在淡淡的晨曦中。二十一团八连党支部书记张红江已经穿上防水靴,拿起手机走向河边。这个习惯,他保持了整整7年。“每天不来河边转转,心里就不踏实。”张红江说着,弯腰捡起一个被河水冲上岸的塑料瓶。
八连管辖的河段,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也是夏季游客聚集的热门打卡地。随着汛期临近,河水水位变化频繁,八连党支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方位加强河道管理,除了高频次巡河外,还在重点区域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牌,组织党员志愿者组成“安全劝导队”,在游客集中时段开展防溺水宣传。
“随着夏季来临,我们巡河的次数也逐渐增多,更多的是劝导游客注意安全、保持卫生。同时,最重要的是记录水位变化情况,并及时上报。”二十一团八连巡河员葛玉杰说。
在守护河道安全的同时,八连充分利用沿河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植被恢复和环境整治工作,不仅让河岸重现生机,更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基础,这一切的改变是从一株红柳开始的。
2022年春,张红江带领党员在河边试种了100株红柳苗。令人惊喜的是,这些顽强的植物在河岸扎下了根。这个被称作“红柳行动”的试验,拉开了生态修复的序幕。
“你看这些红柳,越来越壮实了。”葛玉杰轻抚着一株红柳说。3年来,八连累计在6.7公里河岸种植红柳、沙枣等耐旱植物数万株。
在八连办公室,“河长日记”整齐排列。翻开这些日记,河湖的变迁历历在目:
2020年5月12日,发现3只野鸭在河湾筑巢。
2021年8月3日,水质检测显示正常。
2022年4月18日,观测到天鹅栖息在上游水域。
最让张红江自豪的是2023年的记录:开春以来,已观测到20余种野生动物回归。
“以前这里脏乱差,草都很少,成立巡河小组后,加大对开都河两岸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草覆盖了两岸,野兔、狐狸、野鸡、獾、天鹅、野鸭、刺猬等野生动物来了很多,环境变得更美、更好了。”二十一团八连巡河员周世勇说。
近年来,二十一团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河湖长制”模式,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保护河流活动,引导职工群众参与垃圾清理工作,逐步形成了“组织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强大合力,有效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河流治理新格局。如今,开都河沿线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露营游玩。
河湖治理的“同心圆”正在不断扩大。二师铁门关市建立了师市、团场、连队三级河湖长组织体系,不断联合巴州加强区域同防同治,持续强化兵地协作,形成了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共同治理、共同保护的工作格局。
二十一团八连的河湖治理只是一个缩影。在二师铁门关市,一共有7条河流河段和1处湖泊,河流河段全长633.443公里,涉及11个团场、42个连队。今年以来,各级河湖长已完成巡河650次,巡河里程6989.5公里,河湖“四乱”问题保持动态清零。
“师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统一部署,以保护水资源、强化水域岸线管理、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加强执法监督六大任务为主线,系统推进各项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构建党政主导、部门联动、责任明确、兵地共管的河湖管理保护组织体系,推动师市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接下来,我们将坚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统筹谋划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保护,全力以赴持续抓好师市河湖治理保护各项任务。”二师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河湖管理科副科长李小东说。
夜幕降临,张红江完成最后一次巡查。他的手机里,“巡河”APP显示今日已步行8.6公里。“看着河水一天天变清,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张红江说。
远处,几只白鹭掠过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仿佛在诉说这条河流的故事。
(第二师铁门关市融媒体中心 严生金 王云鹏 白克斌)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