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5月15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策勒县,新疆华凌公司的1.19万亩沙漠玉米在沙漠地里,一排排、一行行冒头的沙漠玉米苗整齐列队,为昔日的荒漠披上了绿装,奏响了“沙漠生金”的生态乐章,这标志着当地在荒漠化治理与农业协同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19万亩沙漠玉米出苗率达90%
在策勒县达玛沟乡沙漠片区田间,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在黄沙间高效作业,卫星定位播种技术精准控制株距与播深。通过高精度定位系统,1.19万亩荒漠玉米实现均匀播撒,确保了出苗率达90%以上。新疆华凌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采用“北斗导航+无人机巡检”模式,既提升作业效率,又保障玉米生长均匀性,为后续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工作人员在查看玉米苗生长情况
策勒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常年风沙肆虐,生态环境脆弱。此次规模化种植耐旱抗风的玉米,利用其发达根系固土防沙,形成绵延百里的生态屏障。“玉米不仅是农作物,更是‘绿色战士’。”达玛沟乡玛力喀勒干村委会主任米热阿迪力·托合提苏莱曼看着玉米地感慨道。目前,首批试验田苗情喜人,成活率超预期,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目前,首批试验田苗情喜人,成活率超预期,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针对沙地保水性差、土壤贫瘠等难题,新疆华凌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农科院联合攻关,通过土壤改良、滴灌节水、抗旱品种选育等技术,让荒漠焕发生机。田间,维修工朱小玲正巡检地下输水管网:“管道修好了,水源就能直达根系,玉米肯定长得壮!”此外,公司还与农户共建“科技课堂”,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机会,带动周边村民年均增收。
工作人员在玉米田里劳作
随着1.19万亩玉米扎根沙海,策勒县探索出“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新模式。成熟的玉米既可防风固沙,又能加工为饲料发展养殖业,形成农业循环经济链。米热阿迪力憧憬道:“我们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村荒地,让每寸沙地都变‘金地’。”新疆华凌公司负责人透露,未来他们将持续拓展生态农业项目,打造“绿进沙退”策勒样板,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新疆经验。
策勒县1.19万亩沙漠玉米播种成功
如今,昔日的黄沙地上,绿意正蔓延成势。这片1.19万亩的玉米田,不仅是生态治理的里程碑,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田。正如村民所言:“风沙小了,腰包鼓了,日子更有盼头了!”新疆华凌公司用行动证明,绿色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共生的未来。(图文 策勒县融媒体中心 李利富 赵宴斌)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