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在祖国西陲的哈密大地,一场跨越七年的青春叙事仍在续写。留疆志愿者杨宏建从大学毕业生成长为驻村队员,从传统媒体人转型为融媒多面手,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见证了当代青年与祖国边疆共振共兴的壮美故事。
融媒创新:打造百万级传播产品
5月14日,伊吾县淖毛湖镇的气温已经达到了35摄氏度,杨宏建按时到达了采访单位-新疆慧能煤清洁高效利用有限公司,公司投资建设的1500万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项目首次纳入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名单,这是杨宏建为圆满完成本次采访,第三次到达现场。为了做好这次采访报道,杨宏建从前期采访对接、提纲撰写,到采访内容安排,他都做了精心的谋划。虽然前期有心理准备,可现场高温天气,也让他很难受。“刚来的时候,哈密高温天气受不了,我的一个师傅告诉我说,高温天气下坚守的新闻,恰恰是外宣最好的作品,我就感觉到困难就是机遇,每次采访,我做好自己的防护就可以了。”杨宏建说。
从2023年从事经济类报道以来,杨宏建围绕哈密六大主导产业发展,采访了100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从每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迎来节点工期,到竣工投产等都是他采访的重点,这些内容也成了外宣“抢手货”,他的外宣发稿量从2020年不足50篇,现在可以达到每年300篇(部)以上。
他与哈密结缘始于2018年。从郑州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载着这名应届毕业生,跨越2300公里开启了“西部计划志愿者”新里程。在哈密团市委志愿服务期间,他早出晚归记录豫哈青少年交往瞬间,凌晨剪辑夏令营素材成常态,5个月内完成27场大型活动报道。
自2019年杨宏建通过人才引进加入当时哈密广播电视台后,他揭开了职业生涯新篇章。他参与的党史文献纪录片《红色足迹》创作,为收集史料在档案馆连续驻守72小时,徒步穿越东天山采集实地影像,将400分钟素材凝练成20分钟的震撼叙事。该片在网络平台同步传播后点击量持续攀升,网友留言赞誉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成为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的精品力作。
“真正的新闻在群众中间。”这个信念支撑他走遍东天山南北。在巴里坤草原,他和哈萨克族青年策马巡边;在伊吾河谷,跟着维吾尔族大姐学晾杏干;在魔鬼城雅丹地貌区,拍摄星空对话网络直播……7年间,镜头里累计收录47个民族的团结故事,笔尖下流淌出320余篇沾露珠、带土气的报道。
面对融媒转型浪潮,这位“笔杆子”开始学习短视频制作、H5交互设计。2022年疫情期间,他策划的《暖心蔬菜包24小时》微纪录,跟拍基层干部40小时分装配送过程,真实镜头引发全网共鸣,获108万次播放量。参与打造的“能源+”工作室,创新新媒体传播方式呈现哈密亿吨级煤炭基地建设场景,单条科普视频吸引超50万网友“云端探秘”。
驻村为民:解决民生难题40余件
为了能够更好的体验基层的生活,了解基层群众的真实状态,掌握第一手的新闻资源,2020年3月,杨宏建主动请缨加入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在伊州区五堡镇五十里村,这个原本拿笔杆的青年学会拿起锄头与群众同劳动。
驻村期间,杨宏建用脚步丈量出为民服务的深度。面对村民阿布都热依木·塔依尔家滞销的千斤红枣,他连续三天拍摄产品照片,通过朋友圈和单位渠道完成销售;为解决春耕秋收劳动力短缺,他联合驻村队员成立帮扶小组,累计助农春耕秋收32亩土地;疫情期间,白天值守村口测温登记200余次,夜晚挨家挨户走访宣传覆盖全村412户。
在密密麻麻的驻村日记里,记录着300余条民生需求:热依罕古丽大姐需要就业信息、艾合麦提大叔家院墙需要加固、阿依仙木家孩子课外书短缺……这些看似细碎的小事,最终汇聚成就业岗位对接、房屋安全改造、爱心图书捐赠等40余项实事工程。因帮扶成果突出,他荣获自治区“先进个人”称号。
如今,这个曾犹豫“三年服务期太长”的河南小伙,早已把心安放在哈密。问及坚守缘由,他提起驻村时那碗维吾尔族朋友给的暖胃奶茶,想起融媒体中心亮到深夜的编辑灯,各族群众共同献上的热烈掌声。“这里让我读懂‘家国情怀’的真谛”,杨宏建说。如同戈壁红柳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他的青春在大漠边关绽放出绚丽华章。(哈密市融媒体中心 田玉)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