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4月,广州市南沙区城市管理局领导带队深入基层一线,前往万顷沙镇、大岗镇、南沙街等10个镇(街)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调研工作。调研组秉承“脚沾泥土、眼观实情”的工作作风,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听取汇报、现场督导等多种方式,全面检验了各镇(街)在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宣传推广、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并针对投放点排查整治、箱房式投放点建设邻避问题等难点“把脉开方”,为全区垃圾分类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和新动力。
聚焦关键领域,示范创建显成效
调研组首站走进南沙湾、南沙枢纽、庆盛枢纽三大先行示范区,实地考察中交蓝色海湾物业小区、珠江垃圾分类主题公园、东盛小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6个示范点位。调研显示,垃圾分类先行示范区创建已初见成效:分类设施提档升级、居民参与热情大幅提升、分类宣传氛围日益浓厚。在中交蓝色海湾小区,“四类垃圾主题投放点”与可回收资源中心形成闭环管理;珠江街通过优化公共区域投放箱体,让垃圾分类融入生活场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源头分类引导+智能监管+督导巡查”的组合拳,实现分类准确率显著提升。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庆盛枢纽校园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课堂,打造寓教于乐的“立体传播网”;社区内增设的“厨余称重积分”“分类游乐设施”等创新活动,让垃圾分类从“指尖”走向“心间”。调研组强调,要抓住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期,以“组织领导强化、技术支撑提质、经验推广加速”为抓手,全力冲刺“全域示范”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工作落实处
针对居民反映的“邻避效应”、设施管养等痛点,调研组直奔一线开展“解剖式”调研。在万顷沙镇,星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精细化管养成为焦点;在黄阁镇,白鹭郡小区引入AI摄像头智能监控,通过“数据可视化+互动式引导”,让分类行为“看得见、管得住”;在横沥镇,灵山岛片区推行“一小区一方案”,对“C档”小区实施清零整改,同步升级箱房式投放点,配套防火除臭设备,以“绣花功夫”化解矛盾。此外,南沙区印发《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具体举措》等文件,构建“制度引领+精准施策+执法保障”的全链条治理体系。通过“镇街-社区-物业”三方机制,搭建居民意见直通车,让政策落地更接地气、更具温度。
深入研讨交流,绿色路径共创建
调研期间,南沙区城管局同步召开专题座谈会,聚焦智能化监管与再生资源回收两大核心议题。会议明确:一是加速构建“点、站、中心”三级可回收物体系,推动“互联网+回收”模式落地;二是加强部门协同,打造“数据互通、资源整合”的联动机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南沙街和黄阁镇试点“沉浸式宣教场景”,将智能监控与社区活动深度融合;黄阁镇通过升级站点设施、规范低值可回收物流向统计,深入再生资源回收领域,探索绿色循环经济新路径。
此次调研既是一次“全面体检”,更是一场“行动动员”。南沙区将以科技赋能为引擎,以问题整改为抓手,以宣传引导为纽带,持续深化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兼具创新性与示范性的垃圾分类“南沙模式”,为大湾区绿色治理贡献智慧与力量。未来,这片南沙热土上的每一份分类实践,都将成为城市文明跃升的生动注脚。(广州市南沙区城市管理局)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