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11月1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新闻发布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表示,海淀区依托区内丰富的科教资源、人才优势以及完善的政策体系,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开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激活创新源头,培育更多高质量成果
海淀区汇集了2家国家实验室、9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7所高校、12家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资源高度富集。去年以来,与清华、北大等9所高校以及2家国家实验室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促进等合作。在政策方面,大力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区内6个试点单位落地28个案例;积极推广专利先使用后付费模式,中国科学院等驻区单位已落地31个典型案例;制定《服务保障国家科技战略力量若干措施》,形成全方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20条举措。
健全平台载体,畅通成果转化通道
率先设立概念验证中心,目前已建成清华、北航、中国科学院等6家概念验证中心,累计立项208项,完成转化65项,落地公司44家。布局一批专业化小试中试平台,成立唯实具身智能研究院、机器人概念验证与中试测试平台,推进实验室成果走向工业化量产;建设高端医疗器械CDMO平台,提供定制研发、生产、测试等全产业链服务;建设中发芯测高性能芯片测试验证平台,深度服务支撑芯片全周期、全链条测试和验证。支持专业化、国际化一流孵化器建设,形成以“集中办公区-孵化器-产业园区”为载体的服务链条,全区各类孵化机构共193家,孵化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全力推进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机制,推动海淀区AI科技成果实现成体系布局、有组织推进、高效率转化。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和产业应用无缝对接
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采用市、区、企业三方合作的方式成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通过企业“提问题”,召集全市优秀科研力量“做答案”的方式,累计支持项目990项,总经费超过5亿元,申请专利802项,授权594项。围绕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具身智能等重点领域设置揭榜挂帅专项,同时支持小米、百度等龙头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研发-转化-应用”一体化机制,解决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卡点和难点问题。2024年,海淀区技术合同成交额3806.9亿元,同比增长7.2%,全市占比超40%。
完善成果转化生态,健全服务保障体系
强化科技金融赋能,设立三期共200亿元的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布局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领域的基金集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全流程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高校院所提供专利布局、价值评估、交易转让等一站式服务,今年1-9月,海淀PCT专利申请量4002件,占全市的约50%。谋划建设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中心,建设集政策宣传、新技术发布、新产品展示、供需对接、技术交易、落地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壮大专业服务队伍,培育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资本的复合型转化人才,为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撑。
下一步,海淀区将按照《北京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的整体部署,持续加大制度创新和政策落地,推动更多优质项目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增量,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更多海淀力量。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