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 吕丽明)11月13日,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2025”成功召开。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首席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魏后凯,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社会事业业务部主任于强,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双碳办公室副主任李丛笑,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恽爽,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治等嘉宾出席。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尹稚主持。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亟需锚定“十五五”现代化建设新目标,统筹思考未来发展道路。本届城镇化论坛以“共谋‘十五五’发展,共话城镇化未来”为主题,围绕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阶段性要求、引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城市建设新机遇新动能展开深入研讨。会议吸引了近200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业代表参会。

论坛现场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尹稚主持论坛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致开幕辞
过勇在致辞中强调,“十五五”时期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增速换挡、质量提升的攻坚时期。本次论坛围绕“共谋‘十五五’发展,共话城镇化未来”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统研判新型城镇化在新时期的功能定位、重点方向与机遇挑战。他指出,清华大学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未来将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重点领域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十五五”规划编制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
江小涓围绕“十五五”规划《建议》学习体会,展开重要启示分享。江小涓表示,《建议》提出的目标导向明确,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和关键五年定位。当前我国面临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这既是周期性因素所致,也反映出结构性转型的挑战。要把握“十五五”中心任务和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江小涓指出,要坚持系统思维,以人民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部署各项工作。当前,人民美好生活诉求日益多元,这需要统筹资源配置,推动治理体系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同时,共同富裕面临数字技术替代就业与科技企业家收入激增等新挑战,需通过制度设计平衡效率与公平。
江小涓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是关键举措。一方面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畅通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更加重视科技自立自强,进入高端水平型分工;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最后,江小涓总结,“十四五”发展成就突出,“十五五”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努力实现各项目标和任务,为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走好关键五年。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
胡祖才发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
胡祖才认为,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要将其放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认识,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来认识,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认识,放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来认识。
胡祖才表示,“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为“十五五”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明确了战略导向,要全面深刻领会。
胡祖才指出,“十五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在路径上要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以“融合”为重要抓手,推进城镇在区域、城乡、产城、数智、绿色、文化和安全等7方面的深度融合。
最后,胡祖才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首席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
范恒山的演讲以“把握政策导向,着力三个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题。范恒山表示,城镇化涉及面广、拓展度深、带动力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来说,既是主要内容,又是重要支撑。要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着力从三个方面推进工作。
第一,以协同联动为指向,优化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要做好联和分,进而实现同和异两篇文章。所谓“联”,一是新老基础设施要联,并且做到同质同标;二是基本公共服务要联。所谓“分”,一是体现特色,通过特色形成错位发展;二是有机衔接,协作共建产业链、供应链;三是合作共建,通过合作联动共建共享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第二,以务实精细为指向,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要以“发展力、愉悦度、安全性”三个维度评估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推动务实、精细地治理:一是着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成长性产业结构;二是务实构建精准管理、快速反应的安全保障体系;三是大力塑造、积极创造主动作为的发展氛围。
第三,以一体融合为指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要通过改革推进农民进入城市、城市资源向农村输入双向流动,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关键是推动两项改革:一是户籍制度改革,相应建立进城农民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二是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以此为城市优势企业、先进技术、现代经营模式以及其他有效资源进入农村创造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魏后凯
魏后凯在主题演讲中,就“十五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核心观点与战略路径。
第一,“十五五”时期中国城镇化需要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线。魏后凯预测,该时期城镇化速度将保持在0.7个百分点左右。其关键且首要的任务是科学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该问题的本质是“共建而未完全共享”,根本途径在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面向共同富裕目标,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和现代化城市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当前城镇规模增长呈现“两极化”趋势,超大特大城市过度膨胀与中小城市、小城镇活力不足的现象并存,制约了整体协调发展。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主骨架,以现代化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现代化中心城市体系为主骨架,培育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等共同构成的区域增长极体系。
第四,就地就近城镇化加快,以县域为切入点,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地就近转移加快,并且呈现“外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比重下降、外出农民工跨省比重下降、跨省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比重下降”三个下降趋势。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进一步加剧。因此要实行多元化应对策略,包括按常住人口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完善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退出机制、统筹优化村镇布局等。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李稻葵的演讲以“‘十五五’期间新型城镇化的特殊定位”为题。他指出“十五五”的核心任务:一是应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置于首要位置,推动科技、人才、教育“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二是应促进提升内需,巩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扭转近年名义GDP增速下行的趋势,推动经济增长速度恢复,从而稳定就业预期、收入预期等。
李稻葵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提振内需的重要抓手,应通过制度设计和公共投入促使农村人口融入现代化经济生活,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需求。新型城镇化实施的重点在于调动地方政府、县级政府动力,一方面,要通过将国家规划目标分解为具体、可量化、可考核的KPI,把人口市民化等任务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激发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要提升政府能力,正视当前地方、县级政府面临的“债务高悬”效应,避免在沉重还本付息压力之下,政府对城镇化、户籍改革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出现动作变形。
针对上述难题,李稻葵提出,应合理利用国债这一现代化公共金融服务工具。应在合理评估中央政府金融净资产和国家信用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增发国债置换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缓释地方财政压力,并在此基础上专门增发“新型城镇化特别国债”,采取资金直达县级政府的方式,重点支持县城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常住人口市民化等方面的发展。
本次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主题为“多方聚力共绘‘十五五’蓝图”,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科技部主任王强担任主持人。

圆桌对话现场
论坛最后,尹稚、恽爽与清华大学出版社文化与传播工作室主任纪海鸿共同为《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4》新书发布揭幕。
本书为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都市圈系列研究第三辑,延续了该系列研究从理论、政策到实践的架构,及多源数据支撑研究的特色,系统梳理了全国都市圈建设总体情况、重点领域的主要进展、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专门讨论了跨域协同治理体制机制议题,并围绕当前都市圈建设的堵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同时对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郑州都市圈、沈阳都市圈等四个重点都市圈进行深度剖析。对我国其它地区的都市圈建设工作推进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是清华大学聚焦城镇化议题的常设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论坛云集了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专家,为促进中国城镇化领域的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实践分享、思想碰撞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