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新质生产力
  • 中宏网首页 >
  • 新质生产力 >
  • 正文

中国气象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发射5颗风云气象卫星

2025-10-12 09:25:23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11日下午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情况。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在会上介绍,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气象观测领域的“国之重器”。我国已经建成了以气象卫星、天气雷达为支柱,以地面气象站、气象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温室气体观测系统等为重要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陆海空天协同的综合观测体系。

  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气象科技发展的缩影,50多年来,我国气象卫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气象卫星分两个类型,一类是静止气象卫星,主要覆盖亚太地区;另一类是极轨气象卫星,能够实现全球观测。

  “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发射5颗风云气象卫星,技术突破可以用“首次”“首颗”“唯一”等关键词来形容。“首次”是指风云四号B星携带的快速成像仪,在全球首次实现气象卫星区域250米分辨率每分钟连续成像观测;“首颗”是指风云三号G星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实现了全球中低纬度降水三维探测;“唯一”是指风云三号E星是全球唯一在晨昏时段开展观测的民用极轨气象卫星,填补了全球晨昏轨道气象监测的空白,也更好地支持了数值天气预报6小时同化需求。

  9月27日,发射了风云三号H星,搭载了9台有效载荷,新研制的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在全球首次实现百公里幅宽温室气体柱浓度监测,进一步拓展了地球系统多圈层数据获取能力,可为全球气候监测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效支撑。风云卫星被誉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实时观测资料;访问风云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在“十四五”时期增长了107%;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的注册国家达到了37个,这37个国家,一旦哪个国家有紧急需求,会为其进行紧急的、定点的观测,服务请求也增长了266%。此外,我国还首次将35颗商业气象小卫星纳入气象业务运行,补充风云气象卫星掩星数据的观测能力。

  天气雷达是做好短临天气预报的利器,卫星是从天上往下看,雷达是从地面往上看,对气象防灾减灾作用重大。“十四五”时期,我国天气雷达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了由84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监测网,监测范围覆盖90%以上人口聚集区。雷达监测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国灾害性天气监测识别率超过80%,能够更好地监测强降水、冰雹、龙卷和雷暴大风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我们还建成了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多项标校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卫星和雷达之外,我国正在积极拓展地球系统多圈层的观测能力,为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不断织密气象观测网络,目前全国已建成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较“十三五”时期增长38.1%;建成327个温室气体观测站,较“十三五”时期增长10倍;建成9个大气本底站和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在南极大陆建成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同时,国省两级气象部门与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行业部门共建共享4.5万个水文、水利、水务监测站,1.6万个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站,以及1万余个农业、能源电力、国土测绘监测站。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精度观测手段,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也打破了GPS系统在气象探空领域的垄断。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可实时观测近地面到1万米高空的温度、湿度、风、水汽和气溶胶分布特征。

  毕宝贵表示,下一步,将发展更多气象领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不断填补监测空白、提升观云测雨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守护万家灯火。

编辑:魏源
审核:王明月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