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11月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单位以来,东莞提出“一城莞香万家食安”的创建口号,稳步推进各项创建任务,食品安全工作总体迈上新的台阶,2021年在全省食品安全考核中再次获评A级,位列全省第二。
为织牢织密食安风险“防护网”,东莞市市场监管局着力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创建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过程中,升级智慧监管手段、搭建会商研判制度、打造社会共治机制,创新探索出“数据赋能+会商研判+社会共治”的智慧监管模式。
数据赋能食安风险动态评级
“该单位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已到期,注意整改。”东莞某餐饮店内,市场监管人员使用智能手机登录“食品餐饮风险评级”小程序,语音录入检查情况,电子签名确认上传,后台“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上,该餐厅的食安风险等级随即动态调整,全市餐饮主体“红黑榜”同步更新。
这是东莞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的最新“智慧成果”。在东莞市场监管局南城分区,监管人员在电脑端前介绍食安风险问题处理情况:“这些员工健康证过期的餐饮主体收到风险提醒后,上传重新办理好的健康证,我们这边即可查核处理,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按照“互联网+监管”理念,东莞市市场监管局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数据互通集成,畅通市镇两级间数据渠道,将各辖区餐饮主体经营资质、从业人员管理、原料控制、加工制作过程控制关键节点信息等相关数据统一收录采集,形成餐饮主体“电子身份卡”,科技赋能线下“点对点”传统监管向线上“点对面”大数据监管转变,实现监管全链条智慧化。如在食安风险日常监管中,系统事先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等级评分表》录入系统,在检查现场,监管人员只需对照清单,勾选计分,后台自动生成风险评级结果,并全程跟踪信息化处理。此外,监管平台根据系统录入的餐饮主体经营许可、员工健康证等信息,自动生成催办事项,向餐饮主体发送预警信息,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理。在风险评级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食品抽检、案件查处等关键要素,东莞市市场监管局对不同等级的餐饮主体实施差异化监管,在校园食堂等重点对象的后厨、储存室安装摄像头,对原料储存、食品加工、员工穿着、环境卫生等进行可视化实时监管,一旦发现问题即刻抓拍保存截图,解决电子化固定执法证据的痛点。对屡教不改的餐饮主体重点开展现场检查,区别于过去的“地毯式”战术,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精准化提升监管效能。
检查情况现场录入与智慧监管系统无缝对接,食品餐饮风险评级模块与食品餐饮日常监管相融合,自9月1日上线运行以来,“食品餐饮风险评级”监管模块实现餐饮主体隐患闭环处置和风险动态评级,有效支撑了辖区餐饮环节日常监管和双随机抽查工作开展。
会商制度健全风险协同研判
为推动市场监管工作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事前化解、事前管控转变,东莞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市场监管风险研判会商制度,统筹推动风险研判会商工作。
风险研判管控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局领导任副组长,设立包括食品安全监管在内的四个业务风险研判小组。市建科负责统筹并梳理风险台账,汇总编发风险研判专报。食品安全监管风险研判小组(下称“食安风险小组”)由协调应急科牵头,负责统筹食品生产、销售、餐饮环节风险研究,制定管控措施。通过任务明确、专业性强的工作机制模型,食安风险小组对日常监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归集、梳理和会商,促进各业务科室、各基层分局逐步厘清食品安全领域风险隐患等级,并有针对性地将监管力度、频次与风险等级挂钩,提高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同时避免频繁检查过度影响正常餐饮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基于数据共享挖掘利用,风险预警机制在隐患源头、研判过程、处置结果各关键节点均形成文字、图片等记录资料,全面系统归档留存,实现全流程可追溯。
在风险信息交换共享方面,市局统筹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充分运用“食品餐饮风险评级”模块中的监管数据作为食安风险隐患分析研判的数据支撑。此外,在促进单位间风险信息互通共享方面,食安风险小组主动加强与东莞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下称“东莞市食药安办”)相关成员单位沟通,通过数据交换等方式,及时向相关单位通报风险信息,加强对风险的联防联控、快速响应及处置合力,建立健全风险协同共治机制。
以“一周一动态,一月一研判,一季一会商”的方式,东莞风险会商研判制度执行以来,已召开了8次季度风险研判会议,发布风险专报226期,累计研判各类风险点257个,其中涉及到食品安全的风险点有78个,有效提示防范如春节盆菜加工保存、消费食用风险,台风季食用湿米粉注意事项等隐患。10月10日,第四季度业务风险研判会商会议上,针对第四季度正值传统的婚宴聚餐旺季,餐饮业婚宴需求明显增加的“风险点”,风险研判管控领导小组作出防范餐饮单位超负荷供餐带来食安风险的研判,力争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社会共治创新风险防范机制
食安风险联防联控,既要系统单位间强化沟通机制,也需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间强化交流合作,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创新多元社会共治。为引导食品行业协会力量积极参与食安工作,建立健全食安社会共治制度机制,今年8月,东莞市食药安办、东莞市市场监管局、东莞市商务局联合印发《东莞市支持食品行业协会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措施意见》。该《意见》指出,市场监管部门和商务部门要建立协会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向协会通报市场监管部门和商务部门对行业的监管情况、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协会对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和商务部门及时掌握了解的情况,要及时报告同级市场监管部门和商务部门。协会对发现、掌握的会员违法线索、违法行为、行业潜规则等要在第一时间向同级市场监管部门报告,市场监管部门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查处或整治。
食品行业协会是政府与餐饮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要主体之一。东莞市连锁餐饮发展促进会作为非营利组织,在东莞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主动联合十几家行业代表企业,共同制定包括《连锁餐饮经营管理规范》在内的10项食品安全相关团体标准,并主导开展7场食品安全培训,邀请业内食品安全专家进行授课,以线下培训为主,线上直播为辅的方式,覆盖全市超过20万餐饮从业人员,切实提升东莞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对于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该协会积极协助相关部门约谈餐饮企业,并主动参与多期“一起查餐厅”行动,督促企业做好食安工作。在发动消费力量参与共治方面,该协会多次响应“凝聚你我力量,食品安全让消费更温暖”等食安宣传工作,在健全食安风险社会共治格局上发挥重要作用。“食品安全做得好,餐饮企业不一定做得好。但食品安全做不好,餐饮企业就一定做不好。我们希望通过协会的力量,促进整个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进步。”该协会负责人徐波表示。(记者 刘灏 通讯员 莞市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