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襄阳共有高校4所: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文理学院。这4所院校中,本科院校2所,其中1所为民办独立学院。
(2)整体规划
《襄阳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方案》
产教融合工作对提升我市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匹配度,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抢抓"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引领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为推动襄阳高质量发展和"一极两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委将持续关注,不懈努力,有序推进建设试点,为襄阳高质量发展献策献力。
(3)最新现状
1)代表项目
襄阳技师学院公共实训基地、襄阳智投汇文高中实训中心、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企业(新火炬)实训基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中心;
2016年,省发改委近期下达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鄂发改投资[2016]199号),其中,我市获得4000万元投资分别用于襄阳市技师学院(襄阳高级技工学校)、保康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
湖北文理学院(新校区)先进制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争取到湖北省唯一的中央预算内产教融合项目5000万元。
重点推进"招校引院",投资47.34亿元的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于8月4日开工建设,投资28亿元的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将在明年3月试运行。
2)总体进展
一、围绕主导产业加速学科建设
我市正在积极引导在襄高校和中职学校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开设相关专业,规范学科设置,提高产业急需人才数量与质量。10月份还将以"十四五"教育规划实施为契机,组织全市所有中职学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召开专业发展论证会,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学校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二、全力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
一是积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我市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广泛宣传,优化对口支持政策,目前已有7家获国家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企业获省级认定,全省排名靠前。二是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库。2019年以来我市积极组织各高校、企业积极申报湖北省产教融合型企业。经省发改委评审通过,今年8月底,我市的三环锻造、正大农牧、骆驼股份、襄轴股份等11家企业被纳入省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全省占比第一,入库企业也将享受我省"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三是全力开展企业"科技副总"工作。我市已经争取省高等院校专家学者15名,成为襄阳新材料、纺织、生物科技等领域企业的"科技副总",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今年我市继续争取20名,进驻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为加强人才保障力度,除省工作经费外,我市按照1:1的比例配套;"科技副总"与接收企业合作研发的成果,符合条件的也将优先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三、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一是推动信息平台建设。我市正在起草《关于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的若干措施》,将依托湖北智慧就业服务平台系统,整合资源搭建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产教融合型单位线上申请认证等多种功能。
二是促进实训平台加快建设。我市拟投资7000余万元,在东津新区建设襄阳市公共实训基地,基地将开设工业机器人、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新兴产业等20多个专业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全力打造区域性公共实训平台。
三是推动产教融合园区平台建设。市政府花大力气引进高水平院校,推进园区建设,提升产学研融合水平。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以及湖北文理学院尹集新校区等产教融合园区建设取得快速进展,全部开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建设也在进行前期工作,项目在助力学校双高建设的同时,将进一步提升我市产教融合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四是大力支持校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我市已经出台了《襄阳市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备案管理实施方案》,力争2022年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0%,不断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明确了优秀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申报备案为省级企校联合创新平台的支持政策,争取经费补助。
四、全力保障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投入
一是设置职业教育专项发展资金。今年,我市教育附加专项经费中单列700万用于职业教育发展,以项目推动、政府奖补的形式推进校企合作。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在2020年国家产教融合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5000万元,用于湖北文理学院迁建项目后,今年我市再次争取公共实训基地中央预算内投资3500万元,用于市公共实训基地项目。三是加大市本级财政投入。当前,除了生均1.2万元的标准下达拨款预算外,还对市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有专项安排,并占市级教育专项资金支出预算的33%以上。同时连续三年累计安排专项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支持湖北文理学院"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