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12月26日电 “产教融合”自写入“双一流”高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及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等文件后,成为了国家优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成为国企人才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需要,经过积极探索,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
据中广核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安排,中广核集团积极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自2022年工程硕博士专项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集团党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按照中组部下达的招生计划,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主动对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8所高校开展“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工程硕博士招生培养工作。在招生方面,现已完成2022、2023两级共计64人的招生,其中在校工程硕士36人、工程博士12人,面向集团优秀一线技术骨干的在职博士16人。在培养方面,集团通过高校走访调研、制定培养管理细则、配强导师建立联络、编制培养计划、邀请学生到企业参观、系统安排入职等方式推进企校联合培养工作。根据估算,集团将为首期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投入超过7000万元。
除了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中广核还拓宽校企联合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的新模式。自2005年开始,中广核相继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山东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20多所高校签订了企校联合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并累计从这些高校招聘学生5000多名,有效地解决了集团快速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
四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积极探索,中广核形成了四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联合”培养模式。中广核通过考察评估,与高校签署《“订单+联合”培养协议》。每年3月,中广核都会派出专人到全国相关的高校招聘一批相关专业(主要以核工程与核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自动化等5大专业为主)的三年级在校学生,并与学生签署“就业意向书”。随后,企、校共同商定培养计划,双方对这些学生进行联合分班培养。学生在本科毕业前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完成十多门与中广核业务相关的联合培养课程,主要包括《核物理与反应堆物理》《压水堆核电站原理》《核电站安全》《核电工程导论》《核电专业英语》《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广核人》等。
在联合培养期间,中广核将根据签署“就业意向书”的学员数量及与高校商定的费用标准,向校方支付培养费。中广核在校方设立“中广核奖学金”和“中广核育才奖”,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员和优秀教师。中广核还将根据协议约定,向学员发放部分生活津贴。学员未在规定的期间内完成全部学业并达到与中广核签订的“就业意向书”规定要求的,中广核安排下属成员公司与学员签署劳动合同。
中山大学-中广核 “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2013年中广核与中山大学签署的核电“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引进法国“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核电“工程师教育”项目学制6年,其中三个阶段的企业实习环节由中广核负责承接实施。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核电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翻开了新篇章。截至目前,中广核已经为中法核学院安排了1000余人次的实习和350余人次的核电厂参观交流活动。截至目前,中广核累计招聘录用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学院毕业生300余人,其中大部分进入到中广核的研究院和设计院的专业技术岗位,极大地夯实了中广核高端技术方面的人才储备。
博士后工作站。为促进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广核于2000年9月提出设站申请,经深圳市人社局、广东省人社厅、国家人社部三级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审批后,中广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1年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始运作。在国家大力发展核电、鼓励核电“走出去”的大好形势下,中广核亟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为吸引海内外优秀博士入站,中广核博士后工作站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建立起完备的博士后“招收-进站-培养-出站”流程,截至2023年8月份,工作站已累计招收博士后71名,其中已出站博士后24名,在站博士后47名,博士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主持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7项,参与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2项,博士后论文、专利、著作权等科研成果丰硕,其中撰写专著2部,国家优秀专利奖1项,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6人入选广东省博士后人才引进计划“海外青年博士后引进项目”名单,8人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博士后科研团队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中广核博士后工作站于2019年获得了广东省首批“100家博士博士后创新平台”的荣誉称号。
2023年,依托中山大学,申请成立中广核南方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打造“深圳+中山”博士后双站运作模式,有力支撑研究院和南方中心建设。
清华大学核电工程与管理国际人才培养项目。清华大学核电工程与管理国际人才培养硕士班是由国家能源局、教育部共同牵头,清华大学、中广核、中核集团、国家电投联合发起的国际人才培养项目,采用企校联合培养模式,实行企校双导师制,企业负责配备企方导师,安排留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实习。截至目前,共有来自英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巴基斯坦、加纳、南非、苏丹、土耳其、泰国、伊朗、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尼日利亚、突尼斯、约旦、塔吉克斯坦、柬埔寨、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纳米比亚及阿富汗等22个国家的141名留学生在中广核进行了专业实践培养。企业导师来自中广核研究院、工程公司设计院的管理及高技术岗位人员,学历均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反应堆核技术、核燃料研发设计、反应堆物理及核电厂安全分析等。截至目前,共有23名导师参与留学生培养。
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
中广核除了与高校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广核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单位员工安全文化意识以及工作技能培养,主动弱化边界,为合作伙伴单位关键岗位提供安全质量、震撼教育、防人因素以及技能方面的培训。同时,牵头为合作伙伴单位培养授课教员,建立规范的教员聘用流程,帮助其建立完善的安全质量以及岗位授权体系,为合作伙伴自主培训能力建设提供支持。
中广核积极地承担央企的社会责任,牵头成立了核电工程产业链AE培训联盟,致力于通过提升核电工程产业链的劳动者素质,为全产业链赋能,实现核电项目优质高效的建设。我们围绕安全和质量两个专业,开发了19门涵盖设计、采购和施工领域的精品课程。近两年,已面向产业链单位400余位安全质量管理骨干实施了安全质量管理能力认证培训。通过骨干培训后在其所在单位开展轮训,提高产业链各单位相关员工安全质量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累计培养核电工程产业链工人超过24万人,实现产业链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中广核积极对外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包括承办香港机电署培训班、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和国家能源局培训班、香港中电项目等,并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了防人因素、工业安全、核安全等培训。近三年来,中广核为外部客户、承办商、供应商、产业合作伙伴组织培训参训总计达8.8万人次。
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不仅是经济发展增长带、经济发展创新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持续发展的动力,还是职业教育及地方普通高校的基本办学模式和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广核集团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