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与产教融合本质上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的一体两面,前者代表高职教育迈向高端、争创一流的目标,后者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则和路径。不论是从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还是从具体实践中两者的实际交互来看,“双高”建设都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系统的目标指引。当前,产教融合作为推进职业教育优质化、类型化发展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要把教育与产业两个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系统协调起来,解决校企合作自说自话“两张皮”、校企合作零散不系统、校企合作浅层低水平、校企合作自发自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仅需要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系统、行业系统、科研系统聚焦“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目标,聚合多元力量,构筑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全程、全员、全面的支持体系,才能真正让产教融合成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二法宝。
一、以政策融合为先导
各级政府要发挥体制优势,聚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堵点,从整体上构建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融合机制,将教育规划和产业规划同步推进,将重大工程项目与重大科技攻关一体布局,将企业发展的落地政策与产教融合实绩直接挂钩,以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平台(项目)一体化推进为着力点,构建宏观政策集聚区域资源合力,微观政策推进校企资源耦合、内涵发展的政策框架,把产教融合作为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校企合作作为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工程,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各个项目、各个环节,贯穿产业转型升级、教育改革创新、科技攻关、人力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建立教育、人社、科技、国资、财税、审计等部门共同推进产教融合的协调推进机制,推进“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落到实处。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全面支持产教融合的一揽子政策库,架起全社会支持产教融合的“四梁八柱”,构建助推产教融合的宏观政治生态。
二、以理念融合为引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产教融合首要是理念的融合。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即目标融合、利益融合和文化融合。
在目标融合上,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具有一致性。行业企业与高水平高职院校分别作为需求侧和供给侧,要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围绕“双高计划”提出的“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指导思想,在三个方面寻找共同的目标愿景,凝聚行动共识,构建一致的行动路径,促进产教双方“真融实合”和校企合作情感的长久维系。
在利益融合上,校企合作是一种双价值主体的社会活动,它既要适应高职院校以育人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重点的价值追求,又要满足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以经济效益为重点的发展目标。校企双方应立足“双高计划”提出的共同愿景,重新审视校企双方合作的现实价值与潜在价值,即时价值与长远价值、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依托各自优势资源,探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工作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等多元载体,构建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多种合作模式,搭建利益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多元平台,改变单纯的“学校本位”或“企业本位”的价值取向,将自利和他利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减少产教融合的交易成本,不断扩大校企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打造产教双方都认可的利益共同体。
在文化融合上,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双高计划”提出要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坚持以工匠精神完善价值取向,让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成为新时代技能人才的重要品质,纳入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塑造校园文化新基调;坚持以文化融合提升育人效应,校企共同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氛围,让优秀的师生零距离的感知、实践、传承最先进的企业文化,营造校园文化新氛围;坚持以专业融合推动人才培养,坚持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办专业,紧跟产业升级重构专业内涵,构建以服务现代产业体系为导向的中高本硕纵向贯通,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横向融通的专业建设格局,让学生在学习、领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等方面呼应、引领产业新需求,构建校园文化新体系;以实践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成效,让学生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完成职业角色、职场氛围的无缝对接与转化,形成校园文化新特色。
三、以机制融合为保障
“双高计划”提出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因此,“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要建立以“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治理架构和治理团队,通过校院专业等多层级多维度的对接,积极打造学校与社会、科研生产与教学、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互为交融的开放式无边界组织模式,拓展治理主体多元参与平台,体现治理主体的多元意志,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学校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人治”走向“善治”。
从宏观层面来讲,产教融合要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理事会、董事会、职教集团、产教联盟等为组织架构,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建立校级负责人与企业负责人对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搭建共同的决策平台、管理平台、对话平台、考核平台。产教融合改革不仅需要物理空间上的平台载体支撑,更呼唤新的生产力组织方式,需要构建各创新要素互促共融的开放共享平台。高职院校要发挥职教集团、产教联盟的校企合作组织功能、资源集聚功能,探索建立具有产权纽带或管理团队纽带的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联盟等,提高高职院校的资源匹配能力和整合能力,构建产教融合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为校企优质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创新创业资源等共融互通提供切实可行的融合路径。
从中观层面上来讲,产教融合要以校企双主体共有共建共管为核心,以“工学交替、育训结合、德技并修”为原则,共建基于专业群的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推进二级学院负责人与企业管理层对接,为双方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精准匹配和全方位融合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高职院校要下移合作重心,推进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大力开发基于专业群的校企合作项目,完善校、专业群、项目组三级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对接产业链的专业集群动态调整建设机制,设立专业群负责人与企业经理等管理骨干对接的专业群理事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教材委员会等多元合作平台,建立常态化的校企联合议事制度,激发基层校企合作活力,形成集成整合、灵活迅速对接市场机制,提升专业群治理效能。
从微观层面上来讲,产教融合要通过共建企业工作室、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德育实践基地、职工培训基地、学徒制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项目,并在这些具化的项目中强化校企双主体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将校企合作理念、方法、目标精准传导到每一位师生员工,成为每一位师生员工自觉的行动愿景,从而真正推进企业师傅与学生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就业岗位与技术技能人才对接,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产教双方的水乳交融。为此,高职院校应强化校企合作的过程管控和绩效评价,建立以重大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以校企合作质量标准、绩效考核等为支撑,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的校企合作质量保证体系,以提升校企合作的成效。
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对接,高职院校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全方位地体现在管理流程重构、组织架构重构、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之中,才能建立起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分享职业教育办学成果、共促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生态。
四、以资源融合为落脚点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落脚点在资源融合。高职院校要围绕“双高”建设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梳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关键要素,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地、落细、落实。
一是推进行业资源融合。行业组织具有连接政府和学校、企业的天然优势。一方面,其应充分利用“放管服”改革优势,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等指导能力和桥梁作用,加强对政府转移职能的承接,充分聚合行业现有资源优势、行业信息平台,开展需求调研、标准研制、主题产教对话、理论研究、产教融合试点项目等,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为产教融合提供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研究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其可通过支持、指导校企搭建形式多样、主题多元的产教联盟、职教集团等,引导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在某个行业、某个区域实现精准对接,构建基于行业系统的产教融合的新理念、新路径。
二是推进校企资源融合。作为企业方特别是领军企业,需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战略地位,及时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专门部门,建立专业化的运营团队,制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期规划,加强校企资源融合的前瞻性谋划与整体布局。领军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方面的领先地位,在专业建设、实习实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主动寻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合作点,尽快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方面实现更多更大的新突破,以提高资源匹配的效度。作为院校方,其应主动开发与产业发展同频同步、与企业需求紧密契合、与办学需要密切相关、师生全面参与,涵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有效提升办学质量的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库,以项目引领推动行业产业企业资源转化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比如,职业院校可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联合招生,利用企业真实项目开展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基于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基于企业实景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场景,建立基于目标任务导向、基于工作工程,以企业为主的考核评价标准等,将企业生产技术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引导企业高质量地参与职业教育的全链条,从而真正地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三是推进国际产教资源融合。高职院校要从服务“两个循环”出发,聚焦“一带一路”这一全球性公共产品的作用,加强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走出去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国际化发展,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与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交融合作,探索“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学术人文交流、海外职教成果展等多种走出去形式,提供服务“两个循环”的职业教育解决方案和模式。(节选自《职教通讯》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