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1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场)。
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严丽萍介绍,虚假诉讼是侵蚀司法公信力的“毒瘤”。这类案件隐蔽性强、查证难度大。今年以来,广西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扎实开展虚假诉讼专项监督行动。
着力练就精准识别的“火眼金睛”。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统筹协调下,联合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门建立协同作战机制,实现全区14个设区市联动监督全覆盖。同时,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对2021年以来民间借贷、劳动争议等9大重点领域开展“全景扫描”,通过智能筛查与分析比对,从海量案件中精准识别可疑线索387条,并对其中14件重大疑难案件实行挂牌督办,确保监督工作“有的放矢”。
全力打出惩治结合的“组合拳”。持续推进民事检察和刑事检察协同履职,在109件刑民交叉案件中深挖细查,成功锁定32条虚假诉讼线索。特别是在打击“套路贷”、金融“逃废债”等违法犯罪过程中,既通过民事监督程序纠正错误裁判,挽回群众经济损失,又通过刑事追诉让犯罪者付出代价,已依法对3件5人提起公诉。还针对不同领域特点开展“小专项”整治,比如集中办理了最高检交办的某公司著作权虚假诉讼系列案243件,有效维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有力推动KTV经营者进一步增强规范经营意识,实现了“办理一案、规范一片”的治理效果。
致力构建标本兼治的长效防护网。一方面,牵头与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防范和查处虚假诉讼的若干意见》,推动11个设区市建立协作机制,筑牢制度“防火墙”。另一方面,注重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源头治理,针对办案中发现的行业监管漏洞和社会治理短板,及时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5份。如崇左市检察机关在办理套取住房公积金虚假诉讼系列案件时,推动公积金管理部门完善审核流程,从源头上堵塞了制度漏洞。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