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营商环境
  • 中宏网首页 >
  • 营商环境 >
  • 正文

50城先行,解码未来城市的“中国方案”

——看数据要素如何让“城”与“产”同频共振

2025-11-04 09:17:02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 韩鹏飞)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建成50个以上全域数字化转型城市的目标。在这场覆盖全国的城市变革中,“数据要素”成为贯穿始终的核心引擎——它在城市治理与产业发展间搭建起协同桥梁,正勾勒出“城”与“产”同频共振的中国城市发展新图景。

  数据要素打通产城融合“任督二脉”

  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在于打破数据孤岛与技术壁垒,让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成为践行“五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的核心载体,推动城市发展逻辑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实现根本性转变。

  与此前侧重技术探索、集成应用的阶段不同,此次《行动计划》将数据要素置于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设施联通、数据融通、平台互通、业务贯通”的“四贯通”路径,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增强转型支撑,全过程优化转型生态,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为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在政策设计层面,《行动计划》构建起“以城带产、以产促城”的双向赋能机制:一方面,依托城市数据集聚优势,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国土空间信息模型(TIM)等基础数据资源开放,为产业创新提供丰富场景支撑;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改造城市空间,打造数据创新创业载体,让产业发展反哺城市功能升级。这一设计直指过往痛点——不少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曾陷入“技术堆砌”误区,政务数据与产业数据壁垒森严,导致数字基础设施难以转化为实际发展动能。

  为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价值,《行动计划》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推动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融合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探索发放数据券、模型券等奖补机制,降低企业创新投入成本;建立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标准,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规范化、高质量发展。这些措施如同为数据要素的流动与应用制定了“交通规则”与“激励政策”,既打破了数据流通障碍,又构建了可持续的价值实现机制,体现出政策的系统性优势。

  工程机械之都长沙的“数据炼金术”

  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第二产业园区,数字化指挥中心大屏实时跳动着1000公里外的数据——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江海号”盾构机刚刚突破千米掘进大关。通过一系列智能化装备系统的加持,“江海号”这一5000吨的庞然大物成功实现了“可测、可视、可修、可换”的全程智能管控。这个跨越千里的“精细控制”场景,正是长沙以数据要素激活“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双引擎的生动注脚——这座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获得国际认可的中部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样板”。

  近两年来,长沙加速推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成果显著:2024年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排名第23位,较2022年分别提升9位、11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排名持续攀升至第9位。据悉,2024年科技部从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驱动力等5大维度、30项具体指标出发,对101座创新型城市开展综合评价,并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其中,长沙在经济发展新动能、高水平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平台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储备、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优势尤为突出。

  从具体指标看,长沙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与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之比达128.62%,该指标排名全国第一;高层次科技人才指标排名全国第七。目前,长沙正通过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进“市校(所)创新发展联盟”合作、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等举措,逐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让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一城”领航,创新地标拔节生长。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以及马栏山、大泽湖、科大金霞等基地建设均快马加鞭,全球量子研发中心、华为长沙研究所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一城一区三基地”的研发集聚区版图日渐清晰。

  今年以来,长沙在“筑巢引凤”上全面发力,已有逾60家企业研发中心落地生根。这份名单“星光熠熠”:既包括烁科中科信离子注入机研发中心等7家来自三类“500强”、央企、国企的项目;也涵盖中科曙光先进计算研究所、特斯联全球创新研发总部2家独角兽企业项目;还有湖南麦格米特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等4家上市公司项目。

  与此同时,“尖峰”崛起,高精尖平台加速成型。松雅湖畔,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脑”正在孕育;空天技术研究院内,探索苍穹的雄心蓄势待发。更令人瞩目的是,“1+2”国家实验室体系正加速从蓝图变为现实。目前,长沙国家级创新平台总数达152家,全市研发机构总数突破3800家,为这座城市攀登科技高峰筑起“硬核底座”。

  海洋之城青岛打造“数据生态圈”

  自2024年以来,青岛市大数据局以数据要素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实体经济为主线,实施数据资源化提升、数据资产化提速、数据产业化提效“三化”工程,开展“数据要素×”改革专项行动,推动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2023年青岛市首个挂牌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凭借清晰的规划布局、强劲的集聚效应与亮眼的发展业绩,快速成长为山东省、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承载区,为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该产业园总占地面积2918亩,以青岛智算谷为中心园区,向西联动海尔科创生态园、向北联动海信全球研发中心,重点推进青岛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青岛智驾云工场及国际数智港三大“园中园”,形成特色鲜明的“一谷两翼三园”发展格局。园区锚定“打造全国一流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总体战略目标,按照“13337”总体思路系统推进产业发展:做实国创中心、智算集群、联通出入口局3大基础支撑;聚焦智能终端先进制造示范地、软件算法自主创新策源地、数据产业服务生态集聚区3大主攻方向;发力具身智能机器人、垂直领域大模型、海洋人工智能服务及装备3大特色赛道;在智慧海洋、智能制造等7大领域打造应用标杆场景。

  园区精准承接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人形机器人、海洋领域大模型、垂直领域大模型三大细分赛道,持续强化项目招引与企业培育。2025年前三季度,新招引落地海尔兄弟机器人、灵图创新等补链强链项目40个;目前已聚集中科曙光、励图高科、自然语义、星图智慧等重点企业300余家,其中包含4家独角兽企业、1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省级瞪羚企业,构建起完善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同时,园区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中关村硬创空间、浪潮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青岛市AI大模型创新中心等载体,整合海洋动力-物理环境与智能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5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激发数据要素市场活力,促进数据产业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青岛市还在山东省率先出台数据要素发展财政支持政策,从鼓励数据开发利用的角度,对获得国家级“数据要素×”典型案例的企业,以及通过数据流通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的企业给予奖励。

  站在数字化与城镇化历史性交汇的节点,50个先行城市的探索正勾勒出未来城市的清晰轮廓。《行动计划》提出的2027年目标背后,是数据要素驱动的城市发展范式变革——如今的城市,不再是产业发展的被动载体,而是与产业深度融合、共生共荣的有机生命体。

编辑:韩鹏飞
审核:蔡旭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