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韩鹏飞)10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应用场景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对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牵引作用。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注重供需对接,面向产业发展前沿和重大技术攻关需求,优先布局一批新领域新赛道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和跨区域跨领域综合场景,做好场景资源开放、中试验证创新、商业模式探索等工作,促进形成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闭环。要用改革创新办法培育更多新场景,推进基础设施和平台等“硬件建设”,做好法规、制度、政策等“软件支撑”,加强部门协同,健全监管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庞大的人口基数奠定了超大规模市场基础,技术迭代的规模效应持续释放,为场景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民营经济活力显著提升,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从2020年的68.9%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1.7%。其中,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民营企业表现尤为突出,2021—2024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24.1%和50.1%,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新领域新赛道场景布局中,全国多地正加速打造科技创新“示范田”,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以北京市为例,“十四五”前四年,北京市47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占全国获批总量的22%,稳居全国首位;2024年集成电路产量突破258.1亿块,创历史新高,近4年平均增速达10.9%;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6年领跑全国。从产业规模看,2024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规模接近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61%,其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3.1%(较2020年提高4.5个百分点),且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部迈入千亿级阵营,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产业更是突破万亿规模,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河北省则在创新基础建设与产业升级协同推进上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河北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10%,2025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创新平台布局持续优化: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分中心、雄安分中心加快建设,中国农大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于年底全面投运,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建设提速;石药集团、英利集团、燕山大学等8家单位重组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384家、990家。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传统行业提质增效,更成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高价值小切口场景聚焦重大技术攻关的具体痛点,以精准赋能实现突破。不同于传统“大而全”的建设模式,这类场景紧扣技术转化的关键节点,在AI医疗影像辅助诊断、工业机器人精密装配等细分领域精准发力。以医疗领域为例,小切口场景有效降低了技术落地门槛,通过解决行业具体难题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为技术规模化应用筑牢基础。
跨区域跨领域综合场景则致力于打破资源壁垒,构建系统性创新生态。湖南省以“大科创平台建设、大科创攻坚计划、大科创孵化体系”为核心,三位一体打造“科创湘军”,目标是培育成为“海量应用场景+科创服务平台”双优势叠加的中部地区科创成果产业化首选地。近年来,该省“4+4科创工程”全部实现实体化运行,湘江科学城建设顺利推进,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稳步前行;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南研究院、鹏腾生态湖南创新中心成功落地,大科创平台的“四梁八柱”加速成型。
为确保场景落地见效,我国正从资源开放、中试验证、模式探索三个维度构建协同机制,推动“技术突破—场景应用—产业升级”闭环加速形成。
在场景资源开放层面,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联动机制逐步建立,公共设施与市场资源的场景价值持续释放。当前推进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与市场分割,为跨区域场景应用提供制度保障。资源开放的核心在于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让技术供给方精准匹配市场需求,从根本上避免创新资源浪费。
中试验证创新被置于关键支撑位置。当前正加快建设专业化中试平台,为新技术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过渡通道”。这一过程中,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算力平台等“硬件建设”至关重要——若无这些支撑,自动驾驶车辆将“无路可测”,人工智能算法将“无数据可训”。目前,多地已启动中试基地建设,为半导体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提供关键测试服务,助力技术快速成熟。
商业模式探索聚焦技术的市场化转化。通过鼓励企业、资本与科研机构共建创新联合体,以股权合作、收益分成等方式分担创新风险,提升技术转化成功率。在新能源领域,已有企业探索出“场景共建+数据共享+利益共享”模式,实现光伏技术与农业种植的深度融合,既降低了技术落地成本,又拓展了产业价值空间,为其他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针对场景培育中的制度瓶颈,我国采取“硬件建设”与“软件支撑”双轮驱动的改革路径,为创新营造优良生态。硬件建设方面,突破传统“铁公基”范畴,重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算力中心、中试验证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集合效应”在此过程中充分凸显——庞大的市场需求能够有效摊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吸引资金、人才等要素集聚。这种要素集聚效应在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领域已充分显现,推动我国形成全球领先的产业生态。
软件支撑的突破更具改革深意。当前正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与政策体系,着力破解技术快速发展与制度相对滞后的矛盾。例如,AI法律责任界定、数据污染管控等法规空白,已成为制约技术落地的“隐形天花板”。对此,我国正探索“沙盒监管”等包容审慎模式,在可控范围内允许试错,为自动驾驶、生成式AI等新技术预留充足发展空间。
跨部委协调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打破了行政壁垒与数据孤岛。在长三角地区,已有跨区域场景协调的成功案例——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监管规则,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数据跨省互认,大幅提升了技术转化效率。这种协同机制将有效整合统一市场、要素改革试点、财政金融等资源,形成场景培育的强大合力。
从长远来看,场景创新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核心支撑。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融合效应”,能够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我国在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形成先发优势。随着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落地实施,一批引领性强、示范性广的“超级场景”将加速涌现,推动我国从技术大国向创新强国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