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 韩鹏飞)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明确发展绿色贸易是促进贸易优化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关键举措。会议提出三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加快完善绿色贸易政策制度体系,强化与产业、科技、财税、金融等政策的衔接协同,为绿色贸易发展营造优良环境;二是提升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推动企业开展绿色设计与生产,搭建绿色贸易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扩大相关产品和技术进出口规模,加强国际交流协作,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低碳产品、技术及服务标准体系。
当前,我国绿色贸易正加速突破瓶颈,“新三样”产品出口持续领跑全球,自贸试验区政策协同效应显著凸显,企业绿色转型活力全面迸发,绿色贸易发展态势向好。
政策体系织就绿色发展“保障网”
“过去办理境外投资(ODI)备案,需奔走多个部门,耗时较长;如今在福州自贸片区‘一口受理’窗口提交材料,仅3个工作日就能拿到备案凭证。”盈科外服福州分公司工作人员的真切感慨,生动展现了福州自贸片区绿色贸易政策协同的实际成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完善绿色贸易政策制度体系”,而以制度协同为核心的改革实践,已在全国多个试点区域形成燎原之势。
政策衔接的“化学反应”正在逐步显现。202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国函〔2025〕68号),将上海自贸区多项绿色经贸试点经验推向全国,其中“保税燃料油混兑调和”模式极具代表性。上海自贸区通过制定专项监管指引,实现高低硫燃料油保税混兑合法化,成品油可直接满足国际海事组织0.5%硫含量标准。混兑后的低硫燃料油成本较单一油种降低约10美元/吨,不仅提升了港口及供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有力推动了绿色航运发展。这种“产业需求+海关监管+标准对接”的政策组合拳,正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政策衔接协同”的鲜活实践案例。
金融与财税政策的精准扶持,进一步为企业减轻负担、助力前行。今年以来,上海浦东新区发布的中证浦东新区绿色50ESG指数累计上涨29%,充分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浦东绿色转型企业的高度认可。在山东烟台片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借助“绿色金融+研发创新”的组合政策,改造一条绿色生产线的资金成本大幅下降,这种“靶向施策+精准疏困”的协同模式,已成为当地24条集成改革措施的核心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协同并非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要形成强大的“制度合力”。我国正以自贸试验区为重要平台,将环保标准、行政程序、争端解决等国际规则转化为国内制度,这种“内外联动”的制度设计,为绿色贸易营造了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从“绿色生产”到“服务护航”的蝶变
在江苏昆山中信博新能源车间内,工人正对即将发往中东的太阳能跟踪支架进行最后调试。这款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实现“随坡就势”,无论是沙丘还是小山坡,均可根据场地实际要求灵活调整,大幅降低用户投资成本。据统计,2024年该产品销售收入约90亿元,较往年同期实现显著增长。我国绿色能源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畅销,正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升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部署落地见效的生动样本。
绿色设计正深刻重塑产业链条。在福建晋江,七彩狐泳装集团采用海洋废旧渔网制成的环保泳衣,凭借透气抗菌的优势成为欧美市场爆款产品。这种“废弃物再利用”的设计理念,让企业成功搭乘“绿色贸易”东风实现快速发展。在风电产业领域,成果更为亮眼:2024年,中国风电整机出口规模达5.5GW,覆盖24个国家,同比增长71.9%;2025年第一季度,风电机组出口量延续增长态势,同比增幅达43.2%。
公共服务平台则为企业绿色转型搭建起关键“桥梁”。2024年4月17日,南京国际绿色贸易服务平台正式揭牌。该平台具备出口产品碳足迹核算、盘查、国际认证,绿色贸易政策与规则咨询,以及企业外贸业务人员能力培训等多项核心功能。与此同时,商务部通过发布“中国机电产品碳标识”,实现产品碳足迹“可见、可溯、可认”,帮助企业在国际采购中更具竞争优势。这些平台的建设,精准响应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建设绿色贸易公共服务平台”的要求,有效解决了企业“转型无门、认证无据”的痛点难题。
企业的绿色转型还获得政策的精准扶持。今年以来,新疆喀什税务局聚焦企业发展痛点,主动为辖区内一家环保材料生产企业提供上门辅导,协助企业梳理产品明细清单、规格、型号,以及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的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等关键材料。自该企业成立以来,仅消费税减免金额就达300余万元。为帮助企业精准掌握排污标准与固废处理要求,河北省曲阳县生态环境局不仅多次上门宣讲政策,还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入企义诊”,并有效减少对企业的上门执法频次。在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下,该企业正积极申报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目前在全国多地,“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传统产业企业的绿色转型已从“选择题”变为“必修课”。
标准互认与贸易拓展双轮驱动
在南非北开普省的风电场,中国龙源电力的风机每年可输送约7.6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在哥伦比亚光伏电站,由中国电建江西院承建的哥伦比亚GuayepoIII光伏项目,其首条集电线路于2025年8月28日成功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装机容量达79.65峰值兆瓦,共规划3条集电线路,全面投产后每年可提供约1.83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将有效优化哥伦比亚的能源结构。中国绿色产品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打开全球市场,这背后离不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拓展相关产品和技术进出口,加强国际交流与沟通”部署的扎实推进。
绿色贸易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2.07万亿元,增长9.6%,占出口总值的60.5%,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仪器仪表等高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8.1%、22.4%和15.2%;“新三样”产品、铁道电力机车等绿色产品出口增速均达两位数。同期,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经营主体数量首次达到70万家,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中国海关贸易景气调查最新数据显示,出口企业信心指数连续5个月回升,进口企业信心指数也连续3个月回升。凭借不惧逆风、勇于开拓的劲头,我国外贸“朋友圈”持续扩容,国际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已成为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较去年同期增加14个。
标准对接成为突破国际贸易壁垒的关键。面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挑战,我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2023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试点,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试点启动以来,80条试点措施已基本落地,形成一批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积累了先进经验与典型案例,为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供了“自贸方案”。
国际合作正迈向“规则共建”的深水区。我国不仅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探索建设“绿色经贸合作示范区”,还在绿电直供、环境权益交易等领域开展试点工作。2025年以来,中国先后与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签署产业链供应链经济合作谅解备忘录,通过双边合作机制,携手构建畅通、稳定且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深化贸易投资合作。
从政策协同的制度创新,到企业转型的活力迸发,再到全球布局的规则突破,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绿色贸易举措正逐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工业机器人增长54.9%;风电产品出海加速,出口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增长23.9%。此外,我国出口的龙舟、木雕、剪纸等非遗产品融入当代潮流元素,“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在海外市场广受青睐,成为绿色贸易之外又一张亮眼的“中国名片”。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