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主任焉杰在10月10日山东省政府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商业航天产业,将其定位为全省产业发展中极具潜力的新领域、新赛道,近年来,通过高点定位、整体谋划、重点布局、强力推动,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目前,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主要呈现三方面鲜明特点:
一是海上发射的牵引带动作用突出。作为山东省独具的海上发射能力,截至目前,已累计成功保障19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以海上发射为核心牵引,全省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火箭制造、卫星研发、航天文旅等,已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济南、泰安主攻液体火箭制造、试验以及卫星研发应用等,一大批优质航天产业项目落地投产;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已形成覆盖国家重大工程与商业星座运营的完整测控能力;其他城市也结合各自优势,积极布局商业航天关联配套产业,全省已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在科技创新支撑上,山东省也持续发力,济南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并高标准推进空天信息大学建设;烟台与武汉大学合作成立东方航天港研究院,这些高能级科创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二是全产业链条覆盖优势显著。在核心产业环节,山东省实现了从火箭到卫星再到配套的全链条布局:火箭制造领域,已落地3型固体火箭、2型液体火箭总装项目,其中山东长征火箭、东方空间、星河动力等龙头企业,已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规模;烟台九天行歌、青岛寰宇乾堃、德州桐强科技3个关键结构件制造项目,可年产150个火箭贮箱,产能居全国前列。卫星产业领域,山东省14家单位累计发射卫星96颗。吉利星座定位未来智能出行,开创“卫星物联网”差异化赛道,在轨卫星已达64颗,实现除南北极外的全球实时通信覆盖。东方慧眼、凌云等多个大型星座建设正稳步推进;航天科技513所在卫星核心部件和微纳卫星制造领域技术领先;正在建设的济南卫星AIT产线,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配套产业领域,青岛智腾微电子的智能传感器在商业运载火箭领域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烟台中集重工在火箭发射设施建造领域地位突出,威海拓展纤维的高性能碳纤维、烟台东方蓝天钛金的高性能紧固件等,在航天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三是服务保障支撑能力坚实有力。在发射服务保障上,东方航天港集团拥有国内唯一的海上火箭发射专用船舶,初步组建起一支系统完备、经验丰富的专业发射保障队伍,可高效应对各类海上发射需求;今年以来,山东省已累计成功实施2型火箭5次发射任务,将48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特别是从2025年8月9日至9月24日,短短一个半月内,连续实施3次发射,充分验证了“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及发射队伍的快速响应和高频发射能力。年底前,山东省计划再实施3至4次火箭发射任务。在试验验证保障上,山东的商业火箭发动机试验设施规模与能力居全国首位,在济南、烟台、德州、泰安4市建成9个试车台、12个试验工位,已累计安全组织10型火箭发动机试车、5型火箭动力系统试车,点火时长近1万秒;组织2次火箭飞行及海上溅落回收试验,均取得圆满成功。山东省的火箭试验保障能力,为全国商业火箭技术迭代、批量生产、高频发射、安全飞行提供了坚实有力支撑。
下一步,山东省将研究深化“1+3+N”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思路,即:以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这个特色优势为牵引,突出火箭、卫星、航天配套3大领域产业发展,实现航天在社会服务、工业、大众消费、文旅等各个领域的产业赋能,全力推动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