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9月22日电(记者 韩鹏飞)9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听取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要坚持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高水平保护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以高质量发展降低资源环境代价。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期盼加大工作力度,持之以恒巩固拓展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等成效。要坚持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相结合,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细化完善配套制度,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从浙江安吉余村的“不卖石头卖风景”到全国范围内的生态实践,我国以保护生态为抓手,交出一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绿色答卷。“两山”理念如星火燎原,引领中国踏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在能源转型、生态修复、制度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煤炭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56.8%下降到2024年的53.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15.9%提高到19.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持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作为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出口国和投资国,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在过去10年间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为全球碳减排和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我国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十四五”规划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我国聚焦重点区域开展攻坚行动,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了18%、10%和20%。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我国全面开展排污口的“查、测、溯、治”,共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也超过90%。在净土保卫战方面,我国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溯源,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在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我国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部署开展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整治,组织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黄河全线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置。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废弃物不是垃圾,而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个观念在我国循环经济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通过产业链重构,各类废弃物被转化为“经济金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将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变为“现实收益”。我国多地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创新,实现“保护生态”与“增收致富”的双向奔赴。
大家从各地旅游宣传标语就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比如河北打出的是“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黑龙江打出的是“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贵州打出的是“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各地还有很多。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围绕《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细化制定任务清单、政策措施清单和责任分工三个清单,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落地见效。
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全面启动。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生态环境部《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以深化改革的思路分级分类建设先行区,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率先发力,完成了先行区建设行动方案的编制。
生态环境部将选取5个左右的省份、50个左右的城市、100个左右的县,开展先行区探索,到2027年取得一批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带动形成提质扩面、整体推进的生动局面。
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加力提速。坚持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将全国2573个河湖水体列入国家清单,目前已推出94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比如,上海的苏州河曾经污染严重,经过全方位系统整治,水质状况明显改善,水清岸洁、人水和谐的景象已经成为日常写照,上海这些年也在苏州河上相继举办了赛艇公开赛、龙舟赛等赛事。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建设美丽中国是“口碑工程”,不是“口号工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不搞挂牌创建和层层评比,要以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丽中国建设的实际成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