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不断完善陆海空天一体化的气象观测系统,各相关部门根据需求也在规划和建设更多的气象探测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对其气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建立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规划和监督协调。”中国气象局作为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将加强气象行业统筹发展作为重点改革任务谋划和推动,同时鼓励各地各级因地制宜,取得了积极进展。
面对今年汛期复杂严峻的天气形势,各级气象部门和有关行业、部门发挥气象行业资源共享效能,协同联动,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为防汛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撑。
各地通过专项立法、“融入式”立法推动建立行业气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巩固气象探测设施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等制度。湖南、山西省政府公布政府规章,实现省级层面地方立法。30个省级和305个地市出台政策性文件或在地方法规中设立相关条款。
制度保障为打破部门壁垒,破解行业气象发展难题提供了对策。《湖南省气象探测设施规划建设与气象数据管理办法》将天气雷达、测风雷达、测雨雷达、气溶胶激光雷达等设施纳入气象雷达范围,明确将气象探测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依据规定,湖南省气象局与水利厅共建专线汇交9部测雨雷达数据,3部测雨雷达数据进入气象业务运行,为极端暴雨灾害防御提供了气象保障。《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气象主管机构行业管理职责,规定了气象观测站网统筹建设的具体要求,全省实现水利、生态等1500余套行业气象监测设施,9.8万余个城市易涝易堵视频监测点、近1.1万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以及森林草原火点、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等信息的共享,为有效防范应对各类气象灾害提供了重要支撑。
各地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协调制度和机制,气象、发改、水利、生态环境等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高效运行的规划布局和资源共享机制。已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气象行业统筹联席会议制度,集约高效推进行业气象共谋、共建、共享、共治。河北、青海省政府组织召开全省气象行业统筹发展联席会议,对做好全省行业气象统筹发展工作作出了安排。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构建气象引领防灾减灾“大安全大应急”体系,以气象数据为核心,横向接入28个部门8920项监测数据,纵向贯通23个乡镇应急设备。7月24日,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洪洞桥村因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过程,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气象部门提前3小时发布橙色预警,精准到村的转移指令让117名村民安全撤离。
气象部门联合水利、自然资源、交通等部门推行探测设施共建、标准互认、数据共享,为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准确、一致、可靠的气象信息,共同做好灾害防范应对。如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8月21日联合发布橙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提醒各地注意做好防范工作。当前,
联合预警,已成为指导各地防汛抗洪救灾的先导;湖北省气象局已实现与水利水文、航道交通等部门的数据汇交共享,并联合长江委、省水利厅打造了长江流域气象水文雨量资料“一张图”,实现数据共享的监测站点达24100个;湖南、山西、重庆、山东等地气象部门与水利部门加强行业气象监测布局“一张网”建设,在今年汛期助力各大水库科学拦蓄尾洪,预报强降水的中心、范围、强度等,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双重保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气象、公安、水务等14个部门的140余种行业数据实时共享,在7月23日至26日呼和浩特历年以来最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指挥协同联动,未出现规模性人员伤亡;甘肃省陇南市气象局牵头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实现多部门承灾体信息以及雨情、汛情、水情、灾情、预报预警等数据实时共享共用,今年汛期,该系统自动将临灾预警信息精准推送至强降水中心半径5公里或者小流域内县、乡、村三级应急联系人,指导紧急避险转移安置6877户21906人次。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