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中国制造正悄然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推动生产制造系统全方位优化升级,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历史性转变,加速向制造强国迈进。
纵观工业革命历程,每一次重大突破的核心都离不开生产制造系统的优化升级。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与纺织机械的引入,将手工生产升级为机械化系统,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为其提供了组织优化方法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和内燃机的应用让生产制造迈入流水线系统时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推动制造业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实现了生产制造的数字化控制,彼得·德鲁克的“知识驱动”理论促使生产制造向信息化、柔性化转型。
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人工智能、物联网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生产制造系统升级为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设备、数据与人的全域互联与动态自适应。这一变革在中国制造领域成效显著。自“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制造业生产制造系统完成系统性重构。数据显示,中国工业企业应用大模型及智能体的比例,从2024年的9.6%飙升至2025年的47.5%;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应用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同时,我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覆盖超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拥有的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数量达85家,占全球总数的45%,智能制造水平位居全球前列。
制造业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最佳场景,人工智能正推动生产制造的“人机料法环”要素体系从静态配置向动态自组织的智能范式跃迁,重塑制造业底层运行逻辑。在企业实践中,人工智能已深度赋能“仿真验证、制造装配、运维管理”生产全链路。
在仿真验证环节,船舶、高铁、汽车等领域的企业借助智能设计,对研发制造过程进行虚拟仿真优化。某汽车制造企业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仿真技术,在新车研发阶段就完成了数千次碰撞测试和性能模拟,不仅缩短了研发周期,还降低了研发成本,大幅提升了产品性能。在制造装配领域,我国人形机器人实现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关键突破,某电子设备生产企业引入人形机器人后,生产线的装配精度提升至微米级,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装配中精度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在运维管理方面,企业利用智能视觉系统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加强物料优化管理,动态检测产品缺陷。从未来趋势来看,大模型、智能体与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将进一步重塑“人机料法环”的要素配置模式。劳动者将从传统的体力执行者加速转型为认知型决策者,人工智能辅助工具能帮助劳动者快速分析复杂数据、制定科学决策;机器维度,工业设备将从被动工具进化为具身智能,人机关系实现从“主从控制”到“双向增强”的协同转变;物料管理将实现数实共生,从经验导向的静态调度转向数据驱动的动态优化,《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中国2030年将在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基本建立深度嵌入、智慧高效、自主可控的数智供应链体系。生产方法将迎来算法革命,知识传承从“师徒制”转向可复用的大模型资产;生产环境将从局部封闭系统扩展为全球联动的智能生态,实现跨域产能调度,可持续发展从外部约束内化为系统自优化目标。
站在制造强国建设的新起点,我国正积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一方面,着力加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体系化攻关,强化基础研究前瞻布局,推进多模态智能、群体智能等原创理论突破,攻克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环节,支持大模型架构创新与算法优化,加速布局具身智能、工业智能体等前沿领域;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规模化应用,系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智能制造工程等重点工作,在电子、汽车、机械、医药等十大行业开放高价值场景,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协同推进制造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中国制造从“大”向“强”全面跃升,抢占新工业革命制高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