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营商环境
  • 中宏网首页 >
  • 营商环境 >
  • 正文

2025年服贸会“北京日”开启全球资本“智”旅

2025-09-12 10:36:55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北京9月12日电(记者 韩鹏飞)9月11日,北京首钢园这座见证中国工业文明转型的地标性园区再次成为全球焦点——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2025年服贸会”)“北京日”暨投资北京大会在此召开。这场以“赋能·聚合·共赢”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北京向世界递出的开放新名片,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城市投资嘉年华”,用140个招商项目、1397.5亿元资本邀约和2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全球投资者描绘出一幅“科技+开放”的未来图景。

  解码北京“全球竞争力”的密钥

  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总干事伊斯梅尔·艾沙欣在开幕式上的发言,揭开了北京吸引全球资本的核心密码:制度型开放。这位国际投资领域的“风向标”人物,用四个“北京实践”诠释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人工智能领域,北京以超2400家企业、近3500亿元核心产业规模(占全国半壁江山)的实力,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超级试验场”;在医药健康领域,跨国药企丹纳赫用28年深耕北京的故事,印证了这里“研究能力+生态支持”的双重优势;在政策创新层面,北京通过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等70余项全国首创政策,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制度高地;而在产业生态方面,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铁三角”协同模式,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高速路”。

  德国史太白技术管理公司总裁瓦尔特·贝克的发言更具前瞻性:“中德合作需要从项目互嵌升级为标准共建。”这位欧洲科技界的“老船长”,特别提到北京的创新创业生态“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从清华园的学术灵感,到中关村的创业孵化,再到亦庄的产业落地,形成了“技术-人才-资本”的闭环。这种生态优势,让中德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合作,不仅能产出技术成果,更能塑造全球标准。

  跨国企业的“北京实验”

  在大会的“跨国企业实践”环节,美国丹纳赫集团的故事堪称经典。这家全球医药巨头,用“三个基地+两个中心”的布局,演绎了“北京加速度”——位于昌平的北部创新中心,与政府合作建立合成生物学制造转化加速中心,将实验室成果转化周期缩短40%;朝阳区的联合办公区,聚集了6000多名本土员工,实现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本土化;而在亦庄、顺义、天津的三个制造基地,2025年新增投资规模同比增长120%,成为丹纳赫全球供应链的“中国心脏”。更具突破性的是,丹纳赫正将海外生产基地向京津冀转移,这种“逆向全球化”的操作,背后是对北京生物医药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服务包”政策的深度信任。

  另一个“北京故事”来自人工智能独角兽智谱华章。这家脱胎于清华大学的企业,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全球第三大模型的跨越。最新发布的GLM-4.5模型,不仅在全球权威评测中位列第三,更创造了国产模型和开源模型的双料冠军。更令人瞩目的是,智谱华章正在东南亚复制“北京模式”——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开发马来语大模型,将中国AI技术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数字化需求深度绑定。这种“技术出海+生态输出”的策略,让北京人工智能的影响力从中关村辐射到了马六甲海峡。

  从“店小二”到“超级合伙人”

  北京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唐文弘的发言,揭示了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服务密码”——从政策供给到生态共建。作为全国首个服务业占比超80%的城市,北京用五年“两区”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140项突破性政策中,70项全国首创;220家外资研发中心、8家国际药企研发总部的聚集,让北京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东方硅谷”。而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等制度创新,更让北京在数字经济和高端服务业领域建立起“中国标准”。

  在具体服务层面,北京正从“政策执行者”升级为“创新合伙人”。例如,“京策”平台让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1.5万家“服务包”企业享受到“一对一”定制服务;国际版门户网站的9种语言支持,让外籍人才在京生活便利度提升30%。更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正在打破“内外资壁垒”——《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的全面实施,让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应用场景开放、市场竞争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这种“国民待遇+精准服务”的组合拳,让北京连续三年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评估中位居榜首。

  政府引导基金的“北京模式”

  大会现场,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金峰的“基金账本”引发热议:8支政府引导基金、1000亿元总规模,通过“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基金”的全周期支持,已培育出16家独角兽企业、57家“小巨人”企业。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基金通过“4.08倍的杠杆效应”,撬动了867亿元社会资本,形成了“政府搭台、资本唱戏、产业受益”的良性循环。

  这种“北京模式”的独特价值,在智谱华章的成长轨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清华大学的实验室成果,到获得政府引导基金注资,再到如今估值超百亿的行业龙头,北京用资本的“催化器”加速了技术商业化进程。而丹纳赫与昌平区政府共建的合成生物学制造转化加速中心,更是“产业+资本+政府”协同创新的典范:政府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企业注入技术和资金,基金提供市场化运作,最终实现“实验室-中试-量产”的无缝衔接。

  北京如何定义“新质生产力”

  在大会的未来产业论坛上,“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词。北京给出的答案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未来产业的“三驾马车”。作为全球首个备案上线132款大模型的城市,北京正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从智能交通调度到医疗影像诊断,2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如同20颗“智慧种子”,播撒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而在生物医药领域,阿斯利康的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赛诺菲的胰岛素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让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大关。

  更具想象力的是,北京正在布局合成生物学、量子计算、人形机器人等未来赛道。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北京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3,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这种“前沿技术+产业落地”的能力,让北京成为全球科技企业的“创新试验田”。正如德国西门子董事会主席博乐仁所言:“北京正在重新定义‘未来城市’的标准。”

  这场持续12小时的“城市投资嘉年华”活动,不仅达成了1397.5亿元的招商成果,更留下了三个启示:北京的开放不再是简单的政策让利,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全球竞争力;北京的服务不再是被动响应,而是主动创造产业生态;北京的未来不再是单一领域突破,而是通过“科技+开放”的双轮驱动,引领全球经济向新质生产力跃迁。

  当全球资本在首钢园感受“北京温度”、触摸“北京速度”时,他们或许已经意识到:这场“智”旅的终点,不是投资协议的签署,而是与北京共同创造未来的开始。正如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总干事伊斯梅尔·艾沙欣在闭幕式上的感叹:“北京,正在为全球投资促进机构撰写新的教科书。”

编辑:韩鹏飞
审核:蔡旭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