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0月28日电 聚焦“领航定向 接续奋斗 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主题,中宏论坛第六十六场在线研讨会于28日下午圆满召开。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庆华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黄庆华发言:
今天,围绕“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主题,我想从宏观角度分享四点初步思考。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在于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相互促进,从产业视角来说就是实现国内产业链与国际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随着改革开放推进,依托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逐步在沿海地区发展了外向型经济体系,这种外向型经济依托的是他国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随着经济格局的逐步变化,过去单纯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需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国内市场强大内循环,再重新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形成需要三个战略维度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市场重心由国外转向国内,以内需为主要支撑;二是从低生产要素价格优势转向科技创新与品牌塑造,提升产品附加值,走向价值链高端;三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要求增强我国产业链的自主性与安全性。
大力提升消费潜力。消费需求是内需的核心组成部分,消费既受收入影响,也受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因此需从两方面发力。一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将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拓宽居民就业渠道,重点发展灵活就业与支持平台经济发展,为劳动力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权益保护机制。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问题,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适配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阶段性社保缴费减免或返还政策,降低其用工成本。二是实施多层次消费刺激政策,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出台消费补贴政策,覆盖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完善智能网联产品等新兴消费的配套设施,优化消费软硬件环境。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投资边际效率递减会弱化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又进一步影响投资。一是加大关键基础设施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投资。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和产业体系,推进新基建布局与传统基建智能化改造。在新基建布局方面,重点支持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并配套建设能源、网络等设施,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配套能力。二是优化投资结构。围绕产业链开展协同投资,提升投资效率与带动效应。聚焦新兴产业与绿色转型领域,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提升投资的边际效率。
推动需求侧和供给侧协同发展。需求侧和供给侧是市场的两个面,既相互博弈以实现市场均衡,也互为支撑、共同推动市场发展。一是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响应新消费需求。围绕新供给,企业应抢抓新发展机遇,围绕多元化消费需求,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优化推出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等多样化新型消费品。二是支持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补齐制造服务业短板,增强产业协同竞争能力。引导制造企业从单纯的加工制造向研发创新与品牌塑造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与产业竞争力。三是鼓励居民消费升级。鼓励居民通过消费升级,为企业创造更多转型发展空间,形成供需双侧良性循环生态。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韧性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焦点。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速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突破芯片、新材料等领域技术封锁。建设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布局半导体、航空发动机等战略领域。二是构建多元化全球布局。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或单一渠道的布局模式,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与共建国家对接产业链供应链。打通更多安全可靠的国际物流通道,形成多点支撑、风险分散的全球网络布局,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规则。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入分析“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对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通过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供需双侧协同发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性增强,最终形成内循环支撑外循环、双循环互促共进的良性体系。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