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中宏论坛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中宏论坛 >
  • 正文

中国特色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5-08-22 10:49:21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宁晋环)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围绕“践行‘两山’理念 推动绿色发展”主题,中宏论坛第六十四场在线研讨会于21日下午圆满召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助理、区域环境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杜斌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杜斌.jpg

  以下是杜斌发言: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生态产品认证的背景与意义。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举措。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生态产品本身所蕴含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亟待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许多生态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其独特的生态属性、优良的品质难以被市场有效识别和认可,优质难以实现优价。这就好比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如果没有权威的鉴定证书,其价值就可能被严重低估。因此,为生态产品贴上清晰、可信、具有公信力的“身份标签”,建立一套科学、规范,与国际接轨的认证评价体系,已成为打通“两山”理念转化通道、激活绿色增长新动能的迫切需求。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六个机制”,该文件是我国首个将“两山”理念落实到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层面的纲领性文件。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的认证体系既有像CCC这样的强制性认证,也有像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这类自愿性认证。生态产品认证属于后者,但它更强调“生态属性”,不仅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倒逼生产者采用更绿色、更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意义重大,生态产品认证仍面临不少现实难题:

  (一)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现有国内生态产品标准多参考“三品一标”、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等相关标准,标准过于宽松、指标不完整,缺乏生态环境底层逻辑,全国性、规范性、系统性的生态产品认证评价标准、质量标准尚未建立。原料来源、生产过程、加工包装、运输、储藏等生态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绿色低碳属性未能体现,规范化认证评价管理机制、程序、检测方法等尚未建立。

  (二)指标和阈值设定缺乏科学支撑。由于环境质量、资源、能源消耗等数据不健全,已有指标阈值的科学性、合理性尚待验证,特征性指标和新兴污染物指标、间接投入和生态风险指标难以确定。缺少论证指标阈值的场景模拟与调控设施,生态产品所需水、气、土、光、声等多种环境要素对生态产品质量及指标阈值的影响程度难以估量。

  (三)技术支撑仍是短板。生态产品认证是一个涉及环境监测、数据采集、过程追溯、效果评估、风险管理的复杂系统工程。目前,支撑这一系统运行的关键技术体系尚未建立:

  其一,覆盖生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溯源技术体系应用不足,难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透明化管理;

  其二,缺乏统一的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库平台尚未建成,产地环境数据、生产流程数据、检验检测数据、市场流通数据等处于碎片化状态,难以与现有的质量监管平台有效对接,形成数据孤岛;

  其三,认证本身所依赖的检测方法、评估模型、审核规范等尚未标准化、规范化;

  其四,由于在管理政策、技术规范、检测能力、机构认可等方面的基础薄弱,一个能够得到市场广泛信任的生态产品认证体系有待形成。

  (四)国际认可度待提高。我们的认证还没有和国际主流绿色标准接轨,走出去面临不少障碍。部分优质生态产品,虽然在国内享有盛誉,但要进入高端国际市场,往往需要取得多重国际认证,过程繁琐。国家层面在推动生态产品认证国际互认的路径探索、机制建设和工作模式创新方面尚处于初步阶段,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待提升。

  三、生态产品认证在北京的实践

  (一)标准化引领

  北京市作为全国生态产品认证工作的先行者,敏锐地抓住标准这一“牛鼻子”,推动“1+N”生态产品认证标准制定。其中,“1”即《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评价导则》,是北京市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评价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总引领,评价指标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共计252项指标,其中环境类必检指标64项。“N”为农林水牧渔分品类产品的具体评价标准,详细规定分品类生态产品评价的细则,将根据北京市优势特色生态产品名录分批分类逐步发布。

  (二)发展模式探索

  北京市并非为认证而认证,而是着眼于将认证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在系统谋划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的基础上,探索“标准-认证-应用-产业化”发展模式,依托高规格、严要求的认证标准,规范化生态产品认证评价流程并指导生产实践,延伸产业链发展,紧抓生态产品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推动生态产品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坚持标准引领与示范带动协同推进,形成“以标准促发展、以示范推广标准应用、以示范促进产业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北京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

  (三)蜂蜜产品认证示范

  清华大学联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基于《导则》框架,逐步推出分品类生态产品评价规范,以蜂蜜为首个示范品类,针对蜂蜜环境属性、品质属性、资源属性、低碳属性以及全生命周期进行评价,起草《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评价规范 蜂蜜》,经初步测算,生态产品蜂蜜认证评价可实现增值30%以上,有助于增加区域单位面积碳汇储量、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促进蜂农增收致富,实现优质优价。同时,逐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认证评价管理机制与配套的认证管理办法,明确认证管理主体权责,并率先启动蜂蜜生态产品认证评价试点工作,为认证体系的完善积累实践经验。

  四、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建议北京市在生态产品认证领域的先行先试和机制创新,不仅为北京市“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探索了有效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其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模式、机制与面临的挑战,更为全国层面系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健全认证体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与深刻启示。

  (一)逐步建立国家生态产品认证标准体系,要进一步明确生态产品认证的管理部门、业务指导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积极推动地方先行先试,组织制定和发布指标更全、标准更严、更加注重生态属性的生态产品认证指标体系、认证标准体系,支持各地制定生态产品认证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尽快取得试点成效,并逐步上升为国家标准。制定一系列标准的实施细则,有效指导生态产品的生产、加工、认证和贸易等工作。

  (二)建立完善生态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的生命力在于公信力,要组建国家及地方生态产品认证管理架构,明确认证评价管理、实施、第三方检测、监督检查等机构职能职责,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要制定生态产品认证方案,统一评价标准,建设具有可操作性的认证评价流程体系,强化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监管,保障生态产品认证质量,积极打造以政府信用背书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生态产品国内外认知认可度。

  (三)建立完善生态产品认证技术支撑体系,要充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区块链、环境实时监测遥感、环境数值和实体模拟等技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看清楚、算清楚、理清楚、用清楚。通过丰富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监测技术手段、编制生态产品目录、建设生态产品信息大数据库、搭建全过程场景模拟装置、建设生态产品认证示范基地、建立全生命周期溯源追踪体系等,为生态产品认证评价、过程模拟、溯源追踪、监督管理等提供科技支撑。

  (四)积极开展生态产品认证试点示范,支持开展生态产品认证评价地方试点示范,建设由智能监测、场景模拟、大数据分析追溯等组成,覆盖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系统的示范基地,收集分析环境、品质、资源、低碳等属性指标,摸清生态产品基础信息,理清区域内生态产品生长过程、环境指标变化等与产品质量的关系,为认证评价指标筛选、阈值确定、标准制定及应用推广提供示范支撑。

  (五)积极探索生态产品认证国际互认路径与工作模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借鉴国际主要经济体质量评定跨国互认已有模式与经验,探索生态产品跨国互认路径,提升中国特色生态产品国际认知和认可度,助力推动全球绿色贸易。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组织筹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际论坛、学术交流,争取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支持设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际合作专项,与国际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等共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联合研究,提升我国在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及认证国际互认过程中的话语权。建立中国特色生态产品认证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连接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沟通着生产与消费,连接着国内与国际。我相信,通过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就一定能够构建起一套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中国生态产品认证体系,让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脱颖而出,赋能绿色发展,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编辑:王镜榕
审核:王明月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