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宁晋环)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围绕“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主题,中宏论坛第六十四场在线研讨会于21日下午圆满召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林草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徐卫华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徐卫华发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在国家公园及所在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于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今天的发言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国家公园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国家公园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正式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为什么要建国家公园呢?除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系统性生态保护,持续供给优质生态产品,筑牢国家与区域生态安全屏障。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将我国自然保护地按照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三类,确立国家公园主体地位。作为自然资源的精华载体,国家公园构建起完整的生态产品供给体系:既提供农产品、中草药等物质产品,又发挥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等调节功能,更孕育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文化服务。根据《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我国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重点保护大江大河源头和重要自然遗迹,形成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产品供给网络。
然而,国家公园所在区域普遍面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困境。这些区域多为原脱贫攻坚重点区域,经济基础薄弱,当地居民长期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生计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随着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严格的保护政策使资源开发受到明显限制。在此背景下,若不能妥善解决原住居民的生计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国家公园的建设成效将难以保障。因此,在国家公园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探索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最初主要聚焦于解决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产品供给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来,该领域工作稳步推进。2019年浙江省丽水市、江西省抚州市率先开展试点探索;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选择了全国12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形成了从政策制定到区域实践的完整推进路径。
作为我国生态产品供给的核心区域,国家公园自试点设立以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创新实践。依据《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的六大机制框架,首批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明晰产权边界,依托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量化生态效益,创新纵向与横向生态补偿模式,在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等机制层面开展重要探索,促进了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协同发展。
一是在调查监测机制方面,五个国家公园完成了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从根本上解决了“产权归属”和“管理主体”两大核心问题。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创新实施商品林赎买、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公益林协议管控等管理模式,成功实现集体林地的统一规范管理。另外,国家公园都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科学考察,初步摸清了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家底,为生态保护与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是在价值评价机制方面,积极开展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创新实践。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立常态化核算机制,连续四年发布GEP核算报告,显示其生态产品总值从2019年的2045.13亿元稳步增长至2023年的2087.52亿元。武夷山、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也同步推进GEP核算体系建设。
三是在保护补偿机制方面,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野生动物损害赔偿制度。首先,在纵向补偿方面,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实施差异化补偿政策,对生态公益林按每亩高于园外3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其次,在横向补偿方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创新建立上游护水、下游补偿的流域协同治理机制。此外,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等国家公园设立生态管护员制度,妥善安置当地居民和森工企业职工,既提高了自然资源保护效率,又促进了当地居民增收。最后,建立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赔偿制度。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采取“国家政府性补偿+商业性保险赔偿”的方式,将虎豹公园范围及周边区域的所有野生动物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和公园外野生虎豹造成的人身损害,全部纳入理赔范围。
四是在经营开发机制方面,发展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开展生态产业品牌认证。一是发展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大熊猫等国家公园完善自然教育顶层设计,提升基础设施,制定课程指南并开发路线,持续开展自然教育导师、解说员、生态导赏员等培训,引导社区居民深度参与获得收益;武夷山国家公园打造环武夷山保护发展带,把公园内的保护与周边的绿色发展协同起来。二是推动国家公园品牌打造与产品认证。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建立原生态产品认证体系,授权优质产品使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专属标识;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制定生态茶园标准、规范地理标志使用,使武夷岩茶等品牌溢价显著提升。这一机制创新为国家公园和周边社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进一步推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
尽管我国国家公园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已开展多元化探索,但整体而言,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探索初期。为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处理好相关关系。目前在我国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还缺少顶层设计,需要国家做好统一的制度设计,处理好保护与开发、政府与市场、供给与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建议把国家公园作为独立的单元纳入国家层面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名单。
二是进一步摸清家底并监测其动态变化。综合利用卫星、无人机、红外相机、实地调查等“天空地”系统调查与监测手段,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手段,调查各类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自然景观遗迹等生态资产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情况,编制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了解生态产品的现状及可持续利用潜力等,及时了解它们的动态变化;制定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指标并开展核算,提升核算结果在规划、评估、决策、补偿等多个方面的应用。
三是加强生态保护恢复提升产品供给能力。生态系统保护恢复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生态保护恢复工作,包括落实管护责任和巡护制度、开展生态廊道连通和栖息地恢复建设、对脆弱生态系统进行严格封禁等,提升生态系统原真性与完整性,保障并增强国家公园优质生态产品的可持续供给能力。
四是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从政府路径来说,综合考虑国家公园生态系统质量、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生态保护成效、生态保护成本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生态补偿政策。从市场路径来说,建立健全特许经营制度、具有国家公园标识的区域性公共品牌体系、国家公园生态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完善自然教育体系,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和精品线路,提升公园文化服务溢价。构建园内与园外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园内保护与园外开发的统筹保护和协同发展。
五是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切实提升原住居民收入水平。通过拓宽参与渠道,使国家公园范围内及周边居民能够深度参与生态管护、生态旅游等各类服务项目,或通过合法合规的承包权、经营权转让等方式获取收益;同时优化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确保居民因野生动物活动造成的损失能够获得及时、合理的补偿。
总之,在国家公园及所在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亟需进一步探索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统一的新路径,将国家公园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