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8月21日电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围绕“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主题,中宏论坛第六十四场在线研讨会于21日下午圆满召开。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秘书长郭占强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郭占强发言:
“两山”理念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发展循环经济强调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通过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统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我国在践行“两山”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的成果,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守护“绿水青山”。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替代原生资源、又可以源头防控污染,一举两得、协同增效。在资源替代方面,如在建材行业,当前我国约有50%的材料来自于大宗固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替代了约190亿吨天然砂石骨料,如果用30吨的重型卡车装载,首尾相连可以绕地球赤道超过200圈;在造纸行业,当前我国废纸纸浆已经占到国产纸浆消耗量的70%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回收利用废纸约7.1亿吨,相当于减少采伐30亿棵直径20公分的树木。在源头减污方面,如在能源领域,梯次利用工业余热资源可以大幅提高能效水平、减少因消费天然化石能源带来的废水、废气、废渣污染。2024年我国工业余热资源回收利用量超过4亿吨标煤,替代了约5.6亿吨原煤,与利用煤炭发电对比,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5吨、脱硫石膏2240万吨、粉煤灰5520万吨;在农业领域,“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7%以上,部分省市超过了90%,基本杜绝了秸秆无序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减少因开山炸石、采伐林木、固废堆存、废液排放、秸秆焚烧等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开发“金山银山”。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把各类废弃物转化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材料或产品;发展循环经济还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提升发展的系统效益。比如“城市矿产”就是很典型的“金山银山”,把蕴藏在各类废旧物资中的钢铁、有色金属、塑料等二次资源转化为再生材料,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动能。据测算,目前我国城市矿产相关行业的年产值约为7000亿元人民币。在工业领域,如宝武钢铁集团构建了“钢渣-水泥-路基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每年消化2000万吨冶金固废、创造经济效益超15亿元;在农业领域,“种养结合”“工农复合”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普遍推行。贵州省织金县等深度贫困地区通过综合利用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大力发展生态菌菇产业,实现脱贫摘帽,已成为循环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和生态共富的典范案例。“十四五”末,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总产值有望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产业载体。
最后,发展循环经济,畅通“两山”转化。“两山”转化本质上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协调统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是畅通“两山”转化的可靠路径,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典型实践。以竹代塑、林下经济、蟹稻共生等典型循环经济模式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动实践。“以竹代塑”在减少塑料污染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竹材的应用场景,推动竹产业从传统的中低端加工向高附加值的新材料领域转型升级,不仅盘活了大量弃置的竹材资源,还带动竹产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贵州省赤水市竹产业年产值已近100亿元,竹农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盘锦的“蟹稻共生”模式,每亩稻田仅河蟹就能为农户增收600至700元,而蟹田稻米因生态种植而身价倍增,真正实现了“1+1>2”的增值效益,把良好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目前,循环经济已经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为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些方面的实践案例还有很多,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践行“两山”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着力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进一步挖掘循环经济在保护绿水青山、开发金山银山、助力“两山”转化中的潜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