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实习生 唐芯蕊) 8月21日,聚焦“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中宏论坛第五十二场在线研讨会圆满召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董丰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董丰的发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全面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绿色转型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意见》擘画了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宏伟蓝图,为绿色经济成功转型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明确《意见》精神是把准我国绿色转型前行方向和加快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目标的重要前提。
一、绿色转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绿色转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论断。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三中全会提出的未来五年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也是2035年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时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谋划发展。
绿色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论述阐明了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紧密联系。绿色转型内嵌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环节之中,没有绿色转型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绿色转型催生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的绿色科技创新成果,一大批新兴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升级转型和效率的提升。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生产力发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模式,通过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未来要继续支持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方位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二、如何理解“加快”和“全面”
三中全会和《意见》都指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如何理解“加快”和“全面”两个关键词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绿色转型精神的关键。“加快”代表了紧迫性,“全面”代表了战略性。
为什么要“加快”?我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已具备良好基础,有条件稳步持续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在推进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十四五”前三年,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6.53亿千瓦,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53.8%,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达到11.8亿千瓦,已超过煤电装机。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目前已累计退出钢铁落后产能1.5亿吨以上,完成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4亿吨,压减粗钢产量超4000万吨,培育近5100家绿色工厂。同时在体制建设和政策实施层面,基本构建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绿色财政和绿色金融稳步开展、效果显著,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投资从2012年8253.6亿元增加到2022年9013.5亿元,中央财政相继设立近20项专项资金,重点解决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及应对气候变化关键问题;截至2023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达30.08万亿元,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超过7000亿元,极大地支持了绿色低碳发展。以上事实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已具备良好基础,有条件稳步持续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同时,三中全会和《意见》为了绿色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时间线和路线图,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全面绿色转型这一伟大目标需要有一定的紧迫感,加快改革步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伟大目标、三中全会改革任务目标,以及《意见》中提出的“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等等绿色转型目标。全面绿色转型改革任务刻不容缓,需要时刻保持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准确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意见》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大干快上。
为什么要“全面”?绿色转型不仅仅是指某一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转型,而是整个社会全方面从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向绿色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是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顶层战略层面去考虑的,需要树立全局意识和系统概念。绿色转型涵盖经济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除了物质层面,也包括了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和思想状态的转变。《意见》指出,要坚持全面转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因此,绿色转型是系统化的概念,需要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既要建立健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举措和标准体系,保持政策一致性,形成政策合力;也要全面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形成绿色循环经济和全民绿色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先立后破”,在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规划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路径与新型能源的发展路径,加强碳排放管理,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三、绿色转型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绿色转型通过发展绿色技术和碳捕捉技术等前沿技术,能够有助于降低和转化二氧化碳总排放,降低单位能耗,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通过支持污染防控技术发展和相关设备的更新换代,减少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实现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也要依靠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气候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创新性绿色产业发展,重塑市场供给和需求。全面绿色转型意味着产业的创新升级,是重塑产业市场供给和需求格局的契机。《意见》指出,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当前,我国面临着需求不足和结构有待优化的挑战。随着绿色转型的推进,在供给层面,有助于改变传统生产力发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模式,进而发展出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在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同时,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绿色技术不是简单的转型,而是伴随着重大的产业升级,进而可能提供新三样之外的新十样、新百样,不但有技术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而且可以提升出口质量,实现供给结构优化和供给水平提升的双重有利局面。在需求层面,绿色转型需要构建绿色生产所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这可以增加与之相关的新型绿色投资;而新型绿色产品的优质供给也能创造绿色消费需求,推动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增加和出口的增加。此外,绿色转型可能涉及长期消费投资习惯的改变,进而可能影响国内外需求侧。由绿色转型引致的市场供给和需求重塑不仅能从总量上带来经济社会发展增量,而且将从结构上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引领新的产业竞争维度,打造新型产业竞争力。绿色经济将是未来全球新的竞争维度,如果中国能够主动把握好这一契机,掌握绿色转型发展的先机,那么在未来的全球竞争和合作中将引领新的产业竞争维度。过去,我们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来源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廉价劳动力红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放缓以及人口红利的消散,需要寻找新型产业竞争力以维持产业的持续发展。绿色转型和绿色创新技术发展便是这样一个机会,可以看到当前在新能源领域我们国家已经初步具备这种竞争力。接下来,需要继续着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在全球范围内起到引领作用,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并掌握制定行业标准的主导权,这有助于打造新型产业竞争力。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