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许同振) 8月21日,聚焦“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中宏论坛第五十二场在线研讨会圆满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吕文斌的发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这是在国家层面从顶层设计角度首次对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对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各位专家就全面绿色转型这一主题进行共同探讨、深入交流。下面,我结合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意见》的学习领会,从四个方面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四个转型是基本要求
绿色转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谋划、系统部署,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核心是把握《意见》提出的“四个转型”。
一是坚持全面转型。要把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作为着力点,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经济、社会、人口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良好局面,全环节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
二是坚持协同转型。要下好全国一盘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目标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三是坚持创新转型。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绿色转型的动力来源。其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政策制度创新是保障,商业模式创新是支撑。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求为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建设绿色产业集群提供了关键驱动力和市场需求。
四是坚持安全转型。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要将安全有序发展作为绿色转型的重要考量因素,妥善防范和化解各类内外部风险挑战,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二、能源低碳转型是关键所在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在80%以上。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我国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资源约束、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根本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3年的55.3%,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9.7%提高至17.9%。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截至2024年6月底,装机规模达到16.53亿千瓦,超过我国发电总装机的一半。2024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56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1%;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9007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20%,超过了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要坚持“四个统筹”,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更大力度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一是统筹全局和局部,促进全国各区域之间、各时段之间能源生产消费协调平衡,充分利用各类电源互补互济特性构建多元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结构,确保能源发展平稳有序。二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处理好新能源建设和消纳的关系,以及新能源快速发展和传统能源稳定供应的关系,在传统能源“有序退出”的基础上,推动风电光伏实现安全可靠替代。三是要统筹供给和需求,加强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加快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和分布式风电光伏发展;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加强能源消费革命,加大力度推进节能降碳。四是统筹政府和市场,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在法治化轨道上深化能源改革发展。健全能源市场体系,推动新能源发电稳妥有序进入市场。
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是基础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十四五”前三年,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钢铁、电解铝、水泥、炼油、乙烯、合成氨等行业的能效标杆产能占比平均提高约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4.7%,较一季度放缓0.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9,单位GDP能耗进一步下降。其中,工业领域,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扭转了去年同期不降反升的趋势,步入由升转降区间。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433.9万辆,同比增长35.1%,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50%。居民消费品领域,主要电商平台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增长超过80%,高能效设备和家电加快推广普及。
总体来看,近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促进节能降碳的政策措施,推动节能降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总体完成进度滞后,后两年必须要付出更大努力、采取更有效措施,促进能耗和碳强度进一步下降。下一步,以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新机制,“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体系,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办法,科学开展考核。二是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并定期更新。三是坚持节约优先,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做好节能工作,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设备产品更新换代升级,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严把新上项目能耗关和碳排放关。四是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自愿减排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机制。
四、绿色低碳产业是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随着各国加速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全球能源治理由资源主导向技术创新主导转变,由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催生形成的绿色新质生产力正蓄势待发,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蓬勃发展,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确立我国新竞争优势。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光伏产品、锂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的绿色竞争优势凸显。
今年上半年,我国绿色低碳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出口规模再创新高。装机方面,今年1~6月,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同比分别增长12%和31%,累计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8亿千瓦。出口方面,硅片、电池、组件出口量分别增长34.5%、32.1%、19.7%。二是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势头不减。今年1~6月,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到494.4万辆,同比增长3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5.2%。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同比增长13.2%。三是新能源技术创新不断加快,持续领跑全球。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HBC)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3%,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达34.6%,再次刷新世界纪录。自主研发的18MW半直驱海上风电机组,也刷新了已并网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最大的世界纪录。四是节能环保服务产业经营活跃度和投资水平双提升。今年二季度,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景气指数达到120,处于较高景气区间,投资规模较去年同期上升51.2%。
《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积极鼓励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这些政策举措逐步落地,将进一步催生和创造绿色低碳新需求、新供给,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动能和活力。展望未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不断向绿色低碳等领域集聚,以及颠覆性、变革性技术业态不断涌现,我国绿色低碳产业有望实现新的跃升发展,为贡献和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