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7月22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孙可馨)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7月22日,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中宏论坛第五十一场在线研讨会圆满召开。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晗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刘晗的发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擘画了蓝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系统部署,强调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需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对于促进先进生产力质态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以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发展,加快实现生产力质量能级的跃升。一是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北京、上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六大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以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的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增长极,汇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创企业等主体的力量,凝聚科技资源,推动成果转化,辐射带动邻近地区科创能力水平的提升。二是聚焦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突破。构建科技原创力矩阵,瞄准类脑科学、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重点攻关,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发展。三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加强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依托西部、东北、中部地区在土地供给、能源供应、场景提供等领域的比较优势,吸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科技资本投入和科研人才入驻。四是加快科创领域开放发展步伐。进一步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强化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内外双向开放水平的提高,厚积科技创新资源。五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演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同频共振,实现新技术与新产业的同向匹配,将高技术蕴含的能量注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助推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
第二,以生产力要素活力激发构建先进生产力质态。通过培育具备高素质的劳动者,发展蕴含新技术的劳动资料,探索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构建先进生产力质态。一是培育具备高素质的劳动者。借助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利契机,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引领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加强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培育力度,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培育一批紧跟科创前沿、富有创新能力、善于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人才。强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职业培养计划,加强就业创业人员培训力度,重点提高劳动者运用数字化劳动工具开展生产活动的能力,同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加大对国际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外引内培相结合,推动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二是发展蕴含新技术的劳动资料。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前沿创新成果,加大数智生产线、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设备等新型劳动工具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加大信息系统集成设备、信息处理和存储介质、应用软件等集大数据、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为一体的劳动资料的积累,依托嵌入数字技术的劳动资料的深度应用,进一步提高服务行业的数字化水平。把农业无人车、农业机器人、智能收割机等新质劳动资料投入到有条件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加工园区,逐步推动标准化、自动化生产线和物联网等新质劳动资料的引入。通过让智能、高效、安全、环保的劳动资料为具备高素质的劳动者所使用,全面提高生产力水平。三是探索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基于高端装备、生物科技、算力开发等方面的创新突破,探索利用深地空间、动植物种等尚未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介质,把未被利用的深地资源、生物资源作为新的劳动对象,通过高素质劳动者的实践活动,创造能够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新产品。捕捉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形成的数据资料,通过把数据作为劳动对象进行解构与分析,在直接创造数字经济价值的同时,又将这些数据与其他新质劳动资料相结合,进一步培育和强化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可以把乡村闲置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加大对特殊地形地貌的开发,借助山地特有的气候条件,发展立体农业,种植特种经济作物,获取经济价值。
第三,以特色优势产业来建构新质生产力承载体系。立足不同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差别化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建构新质生产力承载力体系。西部地区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精深加工度,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利用广袤土地空间优势,统筹安全与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新质能源、新型矿采等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东北地区逐步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重点打造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在森林经济、冰雪经济、海洋经济中,探索和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中部地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产业承接转换的枢纽地带,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东部地区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新一轮科技变革赋能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做强做优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
第四,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区域间的有序流动,实现在地理空间上的优化组合,从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层次。一是以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发挥高素质劳动者的能力。通过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实现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更高技术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二是以统一的技术和产品市场促进新型劳动资料合理配置。通过健全技术与产品市场,强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生产设备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提升蕴含高技术的劳动资料的配置效率。三是以统一的数据和信息市场实现新劳动对象的拓展延伸。通过加快培育统一的数据和信息市场,为泛时空性、强渗透性、广延展性的劳动对象,突破时空场所和工作场域界限,被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以更好地作用,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实现条件。
第五,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步伐。借助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有利契机,依托科技创新驱动,促进劳动资料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提质升级,带动劳动者、劳动对象沿着先进生产力质态的要求演进,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步伐,助力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智能化劳动资料的更新步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强智能化劳动资料在生产中的应用,提升劳动工具的科技含量,增进生产效能。二是促进绿色化劳动资料的更替应用。重视绿色化劳动资料在生产活动中的更替应用,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三是推动数字化劳动资料的迭代升级。加强数字技术在劳动资料中的融入,以数字化劳动工具的研发创新与运用推广,实现劳动资料的迭代升级,助推生产力水平发展。四是带动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匹配发展。促进劳动资料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更新迭代的同时,重视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加快对新型劳动对象的探索,更好地匹配高技术劳动资料,优化提升生产力诸要素的组合效能。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