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2月21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周子怡) 12月21日,聚焦“坚持依靠改革开放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与2024年经济形势前瞻”主题,中宏论坛第四十四场在线研讨会召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姜长云的发言: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两处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还明确要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我们认为,坚持问题导向和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协调处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才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治本之道。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也是协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结果。今年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不仅延续前几个月的回升态势,而且与上月相比回升幅度有所扩大。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明显加快,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出现较快恢复势头。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实际增长5.9%、4.7%和7.3%,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2.7个、2.4个和3.0个百分点。
一、辩证看待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当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分化态势加快形成,对产品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要求上升;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绿色化、精细化发展水平,增强产品、服务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明显增加。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将以下两方面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实现供求在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也有利于提高产业发展进而经济运行质量。一方面,增加中高端有效供给、减少低端无效供给,增强供给创造需求、引导需求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优化消费环境、增加消费场景和筑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居民收入有效转化为消费需求,并扩大社会有效需求规模。
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往往要以量的合理增长为依托。之前,许多地方传统产业发展不注意社会消费需求及其结构变化,片面追求规模扩张或发展速度,甚至用规模或速度透支质量,固然不利于高质量发展;但是,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规模或增长速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回旋空间也就收缩了,就业、增收等民生问题的制约也会抑制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努力;甚至会妨碍优质资源、创新要素植入产业发展过程,影响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二、坚持质、量并举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并相互影响。要结合深化改革,畅通教育、人才、科技对接转化机制,培育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和鼓励创新创业的创新生态,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创新友好型金融,畅通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的转化渠道。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平台型企业在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完善引导投资、鼓励消费的制度环境。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大。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而扩大消费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明确鼓励消费的政策导向,取消各种对个人合法消费的人为设限。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要积极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将其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结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引导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等重要行业集中,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建设落实落地,创新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大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融合融通发展,培育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
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风险。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方针,积极稳慎做好房地产、地方债券、中小金融机构、城投公司等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创新和改善经济宣传、舆论引导方式,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发挥政府行为对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促进作用。要夯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促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丰富经济回升向好的“三农”底蕴。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