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周子怡) 9月19日,聚焦“提振信心 统筹发力——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中宏论坛第四十一场在线研讨会圆满召开。广州大学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洪明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以下是谢洪明发言:
当前,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党中央也密集出台了若干相关政策。全国上下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希望民营经济越来越繁荣。但是,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非坦途,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有很多路径需要探索,有很多模式需要总结凝练。可喜的是,全国上下都很坦诚,都很期待,直面问题,积极探索、优化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政策,民营企业的信心正在快速恢复过程中。借这个机会讲我的两个问题。一是当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可能困境,二是如何发挥企业家的作用。
第一个问题,民营经济发展的困境大体有三个维度:
(一)是海外市场萎缩及其引发的需求端问题。过去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依赖海外市场,有些天生国际化企业甚至完全依赖国际市场,新冠疫情后国内市场需求重振尚在启动过程中,加上美国主导的贸易争端、科技战等搞友岸外包,加速了全球供应链、价值链重构,我国很多涉外产业的企业成为受害者,海外订单减少,导致之前形成的产能开工不足,而内循环的市场暂时还没办法消纳这些产能。外循环不畅给内循环带来了预期阴影,需求侧的萎缩给企业当前的经营活动和未来发展预期带来很大的压力,有些民营企业及时转变了经营战略,有些则转型迟滞,陷入发展困境。当然,海外市场萎缩影响民营企业发展是结构性的,但涉及面比较广,特别是嵌入海外市场比较深的企业。
(二)是技术创新驱动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许多民营企业还没适应,或没跟上技术革命周期的步伐。过去,我们很多企业是通过引进技术,在制造环节融入全球经济循环的。有些企业进行了技术改良,技术集成,或者融入了新的工业设计理念,逐渐积累、形成了高质量、而且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更低价格的产品制造能力,企业通过把产品销往海外巨大的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我国很多领域的制造产能因此迅速扩张,甚至成为全球制造第一。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的很多民营企业只是积累了从产品研制到多轮次产品迭代的能力,而普遍缺乏根部技术,缺乏从科学研究、揭示新的科学原理、概念验证到工程试验、工程技术攻关开发等的前端创新能力,缺乏形成完整自主可控创新链的能力或者系统创新的能力(雷家骕,2023),难以跟上产业科技创新周期的步伐,很容易被卡脖子、被替代。
(三)是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问题。例如,民营企业普遍反映与国有企业“生产要素获取不公平”问题,政策不确定性大问题、舆论环境对民营企业不友好问题、政务诚信问题等。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充分重视民营企业的这些呼声,正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包括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机构,加强相关领域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各项重大举措早落地、早见效。相信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会快速地不断完善,而且接下来可能是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最好的时期,民营企业要有准备。
这三个维度的问题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负面的合力,成为当前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阻力或者障碍。例如,营商环境的有待完善,不仅降低了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降低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性投入、战略性投入,降低了民营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积累;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又降低了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了国际竞争力,加速了海外订单的流失等。民营企业摆脱上面三个维度的困境,需要破解这三个维度扭在一起的交互作用,然后逐个击破。在上述三个维度中,我觉得改善营商环境可能是最容易的,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作为后盾,我们有高效率的行政体系。虽然海外市场、海外循环很重要,但我们在积极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学术界也在倡导进一步激活、创造国内的超大规模市场需求。在需求端发力,这个要做好也许不难。而且,追踪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我们的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优势,他们嗅觉更灵敏、行动力更强。我觉得最难扫清的障碍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难,科技创新驱动的企业发展,知易行难;需要高投入、需要承担高风险。建立以本土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利国利民,但是任重道远,关键是发挥企业家的作用。
这就是第二个问题。“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企业家则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高质量民营企业家持续活跃在经济体系中。我们需要基于市场机制等多种制度形式,筛选、发现、培育更多政治立场坚定、能力卓著的创新型企业家,实干型企业家,来创造或发现科技的新属性以增加企业价值。2017年中央就以专门文件明确了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我再呼吁以下三点:
第一,民营企业家发力正当其时。当前很困难,未来一定很美好。如前所述,未来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会越来越好,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可能更好。当大部分人都不看好的时期,往往是商机最多的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几次创业浪潮中,很多企业家能够脱颖而出,一方面可能是他们能力出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早把握了机会。当前,新一轮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在起步,新时代召唤具有责任担当精神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去“发现”机会,去“想象”机会,去“创造”机会。“撸起袖子加油干”,正当其时。相信不久的将来,时代也会重重奖赏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企业家。
第二,呼吁民营企业家不断学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与国家战略相向而行,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无论将来生意在全球哪个角落,把“根”留在中国。二是学习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创新网络的格局演变,从“一带一路”、RCEP等各类全球或区域的“朋友圈”探寻商机、创造商机。三是与科学为伍、与技术为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部署。企业应学习科技创新发展大势,主动参与科技创新体系,预判未来,把握未来。同时守候科学、适时反哺科学。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第三,呼吁国家进一步创造宽松的制度氛围,完善包容性的营商环境。未来民营经济的红利一定不在投机领域,不在简单的加工制造领域,而是在于新技术的转移转化,甚至是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企业家在推动技术创新实践的试错和迭代过程中,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推动力,加速了产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但创新具有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企业可能需要承担研发风险或创新实践的失败。所以全社会需要对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企业家,保持更多耐心,更多宽容,更多尊重。另外,科技革命、经济转型升级会催生很多新兴场域,民营企业家不仅是技术创业家,也需要推动制度创业,多提建议,为闯出新天地积极争取政策空间、制度空间。此外,建议国家在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关注各地方营商环境的一致性,降低民营企业家跨区域创新、创业的适应成本和转换成本,提高创业活动在中国流动的便利性。【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在此一并致谢。本文受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学理、机制与政策研究”(21ZDA013)资助】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