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周子怡) 9月19日,聚焦“提振信心 统筹发力——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中宏论坛第四十一场在线研讨会圆满召开。中央党校教授、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丁艺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以下是丁艺发言:
当前,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我国已经进入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了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对民营企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财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了新的重大部署,明确指出,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目前,我国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不断释放,我国积极鼓励依法依规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积极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营造有效供给、有序开发利用的良好生态。当前,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又一重要生产要素。因此,民营经济要利用好数字技术和公共数据促进自身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新高度。
各地围绕公共数据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积极探索。
数字时代,以公共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有力促进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一些地区通过出台数字化新政、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深入开展创新实践,推进公共数据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说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更好地发展经济,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民营经济数量最多的省份,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方面也在发挥“排头兵”作用,多管齐下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帮助很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积极推行“多证合一”“一网通办”等政策,简化了企业注册、注销等手续,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
福建省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能级提升行动,发展数字农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推进数字商务高质量发展、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发布了《关于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坚持以创新驱动增添动能,推动民营经济成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力量,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数字化共性技术研发,参与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应用创新,通过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开发利用公共数据资源。
贵州省建设经济运行领导驾驶舱,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构建城市运行态势指标体系为基础,为政府各级领导实时提供重要监测指标,以可视化、智能化、系统性、多维度及时掌握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目标,推动全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领导驾驶舱紧紧围绕大数据的“聚、通、用”,通过各级各领域的海量数据资源的实时汇聚,从宏观到微观的逐级分析监测,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经济运行情况智能分析,更好地服务本省经济发展。
最后,就进一步加快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发展数字经济,赋能民营经济提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构建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制度体系。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数据是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必须结合我国发展需要,做好体制机制建设,尤其是要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为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开放、依法使用、高效流通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公共数据开发,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民营经济,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数据制度体系。
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是数字时代一个国家重要的治理制度设计,是激励和约束数据要素市场主体行为、保障数据要素高效安全参与分配、促进数据要素作用发挥的制度集合。要充分依托我国数据规模和数据应用优势,建立符合数字时代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助力提升我国在数字化发展中的统筹协调能力、社会整合能力、风险应对能力、总体安全保障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促进数据生产力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数据权益,更好服务于民营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基本规范和实施机制,明确公共数据运营的授权管理主体、授权对象资质、授权运营场景、授权管理程序、收益分配机制、运营评估标准、授权期限及退出机制等,规范公共数据授权、加工、经营、安全监管等数据活动,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场化主体共同参与开发利用,挖掘公共数据潜在价值,建设数字交易生态体系,促进跨领域、跨地区、跨主体数据融合应用,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
二是坚持产业协同,立足产业结构特点,推动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三次产业实现高质量协同的数字化发展,对于形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要打好产业“组合拳”,释放产业协同升级的“乘数效应”,带动我国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
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聚焦龙头企业面对的具体需求场景,培育第三方专业数字化服务机构,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衔接集聚各类资源条件,扩大数字化转型服务市场规模,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水平。要积极推动农业、新型实体企业、旅游业等行业的民营企业,深入探索与数字经济的融合。通过完善农村地区物联网、5G、AI、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打通销售渠道,实施精细化管理,推动农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以工业制造业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主战场,推进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鼓励公开竞争,打破产业进入壁垒,激发产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活力,优选各行业最佳数字化方案,进而开展中小企业数字赋能行动推广实施,不断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弹性。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对新型实体企业赋能,重新构建供应链体系或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型组织结构,发挥好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作用,推动新型实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区域协同,立足区域比较优势,推动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构建创新协同、错位互补、供需联动的跨区域数字经济新生态,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
要因地制宜,立足区域比较优势,根据区域特征优化数字经济发展路径,整体性、集成式地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质量。要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统筹推进跨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新型数字技术提升跨网络、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要围绕不同区域的共性数字需求,引导各类要素加快向优势区位聚集,推动共享数字平台落地,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升数字经济整体效率。要积极探索区域间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新模式,建立数字资源跨区域、跨平台调用新机制,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探索发展跨越物理空间边界的“虚拟”跨区域数字系统,加快实现数字资源跨区域产业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区域间数字资源共享水平。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