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中宏论坛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中宏论坛 >
  • 正文

张晓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10-20 15:28:39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北京10月19日电 聚焦“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中宏观察家畅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与大势前瞻”主题,中宏论坛第二十九场研讨会于10月19日下午在京召开。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中宏论坛(第二十九场)个人横张晓涛.jpg

  以下是张晓涛发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学习体会。

  一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各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从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开放之路。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

  改革与开放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外开放本身就是改革,开放对改革的促进与深化作用已经从最初的倒逼机制,转变为对标高标准规则主动变革,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为其他落后及发展中国家发展贡献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黑天鹅”和“灰犀牛”频发,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严峻形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世界经济协调发展面临考验,中国不但要坚定不移沿着对外开放的道路走下去,还要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与逻辑,以政策落实、法律监管、制度引领为导向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开放推动创新,既有利于中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二是高水平开放的内涵及两个重点领域

  从高水平开放的涵义看。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完善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

  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投资项目质量与效果,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参与全球治理公共事务,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提高全球治理参与能力。

  推动制度型开放重在政策的贯彻落实。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适应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了“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治理智慧以及确保开放行稳致远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面向未来,在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同时,将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制度型开放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推进开放,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这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一轮的制度红利,并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型开放要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领域规制与国际规制接轨,优化制度供给,推动制度变革。

  完善法律法规、讲求公平公正,用法律法规落实对外开放政策,建立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履约执行机制,是打破国内外阻碍开放种种藩篱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充分契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不仅有利于提高政策透明度,也将引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朝着以规则为导向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全球发展释放强大动能。

  深耕厚植,行稳致远,着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所引领的新型全球化,不是构筑排他性的贸易保护圈子,而是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中国主导共建的“一带一路”,突破了原有国际分工的地理局限,为更多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创造了机遇,突破了已经形成的国际分工网络的空间局限,塑造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共建“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的开通极大促进了中国内陆城市与境外的经贸合作,不仅使得世界经济地理更加平衡,也开创了新的分工、生产和流通模式。

  中国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持续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对接投资区域的当地发展战略,创造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应,实现采购、生产、销售一体化海外转移,打造贯穿产业链的生态圈,切实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与就业机会,增强所在国的经济实力。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阶段转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阶段,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赋予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新使命。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不仅要取长补短,更要综合运用全球资源进行开放式创新,满足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要秉持真实亲诚的理念和正确的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注重长期利益,避免追求短期利益,既要企业获得收益,更要树立国家口碑,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与中国智慧的传播者。通过遵规守法经营,为当地民众创造就业,与所在地实现共同成长,建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需要具有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精神。“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其中,涉及的行业也从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扩展至当地发展所需的各行各业,从国企领军、到越来越多的民企、外企参与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的起步,有的国家稳步发展,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区域,有的国家具有技术与创新优势,不同国别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人文各不相同,目标与要求也不一样,应该多考虑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与其发展特点、战略规划进行对接,才能实现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做好这些,需要进行深入研判,要做到一国一策,一事一策。“一带一路”引领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应该从关注投资额增长,转向投资的质量和结构的改进,真正提高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以及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强化海外风险的防控机制,从“走出去”升级为“走进去”和“走上去”。

  三是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及其影响。

  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对我国发展格局提出新要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统筹当前和长远、国内和国际、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的重要途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在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国际循环,也就是国际分工、生产、流通,通过价值链的升级与重塑,引领某些产业的国际分工,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将实现新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既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国内经济循环的潜力,又能够为全球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循环带来新动力。

  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外部发展环境变化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的科学判断,意味着既要继续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还要强调推动高水平开放,继续发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因素与中国力量包括推动维护和发展多边主义,坚持区域安排的开放,反对区域安排的排他性等。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构建国内大循环,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体系门类齐全优势,挖掘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潜力,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历史性变化,这也是赶超型经济体到一定发展阶段必须要作出的调整,不但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生产和消费大国,这一变化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与国际协调。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对构建国内大循环至关重要,坚持供给端与需求端协同发力,进一步扩大内需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扩大投资,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激发消费活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关键是要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藩篱进一步降低制度成本、物流成本,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获得新的动力并更具有活力。

编辑:王镜榕
审核:蔡旭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