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8月18日电 聚焦“数字经济:战疫与稳增长如何统筹发力?——把脉中国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之道”会议主题,中宏论坛第二十七场在线研讨8月18日下午召开。西北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教学名师、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工程中心主任耿国华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以下是耿国华教授发言:
学习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精神,从信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角度,谈谈理解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结合实践,探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理解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的国家需求
中华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血脉、智慧、神韵和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伟大号召,“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国家重大需求。数字技术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文物可留存永久的文物信息资料,以备再现历史传承未来之需;数字化文物可方便走进互联网世界,通过数字博物、虚拟博物、智慧博物,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有利于文化传播、传承;数字化文物存在云端,研究者与学习者均可随时随地的查询观看;通过VR、AR互动交互体验,打造逼真的三维虚拟场景,虚拟修复毁坏的文物,全方位多视角展现昔日古都、遗址、文物的风貌,让文化遗产在展示利用的同时得到有效保护。
保存中华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出去是国家重大需求。故宫建立了“数字文物库”、国博对近万件文物的三维数字化,兵马俑虚拟修复,数字敦煌,这都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的典型案例。运用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活在数字时代,让文化产业火起来,让文化遗产联通历史和当下。信息技术与文化融合,以敬畏之心珍视文化遗产,匠心呵护、创新活化,才能真正把根留住。文化遗产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发展,将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巨大能量,这是数字经济的魅力,也是我们文化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结合我们30年在信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实践,研发并应继续推进的文化遗产采集、管理、修复、展示的4方面服务:
一是数字化是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复活的首要问题。全国在册文物1.08亿,民间文物数量更大。数字化是遗产活化的前提,市场多年使用的大多是国外设备。国内大部分博物馆文物数字化数量偏少,质量参差不齐,大量文物数字化是文博重大需求。推进文物数字化进程文博界和科技界须携手努力,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得到永生。文物快速建模的数字化设备研制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利器。
我们研制了三代文物扫描仪,各解决不同的重大需求。1996年在国家九五攻关中研制点状第一代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头颅和兵马俑头扫描建模,针对公安部颅面复原的需求,填补国内文物数字化的空白;2002年在教育部大学数字博物馆-考古数字博物馆中,研制了复曝光真彩扫描仪第二代设备,主要解决瓷器的高反光;2021年,研制的第三代自动化智能扫描设备,面向馆藏海量文物的快速采集建模需求,将采集时间由数小时缩短为分钟级,具有智能扫描、协同工作、高精度特点。
二是博物馆数字化研究实践促进文博智能化管理。数字技术使文化遗产以全新方式永久保存,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记忆。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重大基础性工程,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已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等正在建设中。国家智慧博物馆顺利展开。
我们率先开展文物藏品数字化保护传承;2002年研发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的考古数字博物馆;2018年研发了“一带一路”文物虚拟博物馆;参加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国博的“智慧博物馆”。
三是创新破损文物虚拟修复技术,引领文物修复技术革命。以数字几何表示为基础,研发的模型虚拟修复智能方法已在秦兵马俑修复中应用,虚拟修复有两大作用,引领文物修复技术革命。作用之一是虚拟修复方案指导实体复原,泡钉俑修复就是例证;作用之二是虚拟复原可替代实体复原,2011年就已虚拟修复了1百多碎片的右参马早就用于研究展示,但实体至今并未修复。我们的虚拟修复技术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斯普林格出版“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专著,海内外发行;
四是研发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新技术,引领传播传承新途径。研制了非遗“活化”的“智媒融合全息舞台”大众传播设备,完成了戏曲、文物故事、数字文物的示范应用,解决了公众文化沉浸式大众展示需要,移动剧场可在老少边穷地区文化推广,已在西安、海南、青海推广应用。建有云平台、5G云剧场、全息剧场、全视野展示、AR展示、手机终端多种途径,这些展示方式新成果也是新技术发展的代表。
【结语】
信息新技术与文化融合,是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研发文物快速采集建模设备,解决原真快速建模需求;研发数字博物智慧博物,构建文博现代化管理体系;研究破损文物匹配计算优化体系,让破损文物站起来;研制全息多通道智媒融合剧场,开辟非遗传承新途径。数字经济是中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数字技术加速应用迭代,助力消费需求从“物质型”向“精神型”跃迁,已成为激发文化建设活力的关键。信息技术与文化融合,展现数字经济巨大魅力,释放文化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巨大能量。文化遗产展示传播与我们的探索创新正当其时。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