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中宏论坛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中宏论坛 >
  • 正文

窦勇:“双循环”内生逻辑与“出口转内销”有效路径

窦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副研究员
2020-07-15 14:55:19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北京7月14日电 7月14日下午,聚焦"出口转内销 促进双循环"主题,中宏论坛(第五场)在线研讨会召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窦勇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言。

  窦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外部挑战以及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等方面谈了对出口转内销促进双循环的认识,提出自贸区、自贸港可成为内外贸衔接关键节点,针对中间产品、不同地域精准施策等建议。

  以下是窦勇发言:

  今天的主题是出口转内销,促进双循环,非常有时效性,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这两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小的经济体、规模较小的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做不到这一点,没有足够的国内市场来消化这部分出口。出口转内销,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历史上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到之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等,每次海外市场动荡、低迷时候,我们就强调扩大内需,其中出口转内销是一个重要举措。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这是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速发展,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方位的必然选择。中国过去4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受益于我们一直积极的参与全球产量的分工。中国经济要融入世界经济,在开放之初,我们选择了一条外向型的发展道路,比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两头在外”这样的一些生产方式。那个时候,中国的土地能源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相对比较丰裕,但是,那时候的中国缺少资本,缺少管理经验,通过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比较优势,通过生产适合国外全球市场的商品,我们占领了市场,挣到中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外汇。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到国内来投资,经过这个过程,我们也获得了资本、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全球的视野和眼光等等。特别是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更快、更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市场,特别是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体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今天我们成为世界工厂,形成了世界上最全的一个工业产业体系,经济总量、进出口以及很多工业品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从人均来看也超过了1万美元。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过去的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中国的市场更多的表现为卖方经济,商品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所以,这个时候只要能买到就不错了,对商品质量品质的要求是放在第2位。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老百姓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消费升级,这个时候,企业的生产重点就要面向国内,从生产角度来说,出口转内销有它的必然性、客观性。

  二、刺激内需、扩大内需的有力举措

  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投资、出口,一直以来出口和投资占的比重较大,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在想方设法扩大内需,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国内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经过多年努力,扩内需也取得了很大成效。2019年的数据表明,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力作用进一步巩固。但是,从占GDP的比重来看,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来看,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三、应对外部挑战的有力手段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以中美博弈为代表的大国竞争全面加剧。二战之后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有深度调整的趋势。WTO、IMF、World Bank正在酝酿着变革。上一次从GATT演进到WTO体现了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当前WTO改革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经济全球化逆流带来的挑战。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外部挑战空间巨大。

  中国是这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全方位开放,招商引资引智引入国际经验等等,四十多年来,我国建立起了现代工业体系,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加速推进与全球贸易投资等的规则对接,成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要节点。中国更是全球化的贡献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等,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环境不确定性陡增,全球化浪潮步入深度调整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加依靠内生动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应对疫情冲击的正确选择

  疫情对需求端造成的冲击使得全球国际贸易萎缩和下行态势加剧,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景气指数继续下挫到87.6,创指数推出以来的新低。近期,WTO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至32%。从国内来看,一季度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下降6.8%,近期经济总体形势稳中向好。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24万亿元,同比下降3.2%,降幅较前5个月收窄1.7个百分点。出口7.71万亿元,下降3%。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6月全国CPI同比上涨2.5%。

  中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遇到了很大困难,国际市场订单锐减、国内库存积压、开工不足、资金链断裂等等,应对重要举措就是出口产品转内销。出口转内销顺应了迎合了国内消费升级的需要。国内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水平产品的需求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在这一背景下,优质的出口产品转内销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恰恰能够填补过往国内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空白。顺应了报复性消费的需要。第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有所下降,消费受到抑制,之后将会有一个补偿性报复性增长。

  做好出口转内销,促进双循环,当前要重点注意以下三点:

  要利用好自贸区、自贸港这些节点。中央强调,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自贸区、自贸港可以成为内外贸衔接的关键节点、内外贸体制机制对接的示范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强政策的针对性。东部地区外向型程度比较高的,产业体系外向型程度比较高的与中西部地区就有很大的区别。

  要针对不同产品的精准施策。全球化的深化使得企业为了追求低成本,在全球安排生产、生产过程日已超出国界,中间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大幅上升。相当多的一些出口产品不是最终消费品,而是中间产品,要按照全球产业链安排流动,恐怕就不是很容易转到国内。

编辑:王镜榕
审核:王怡然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