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战略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重庆作为西部制造业重镇,承担着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虽具基础,但政策间协同不足、政策执行碎片化、政策支持链条断裂等问题仍然存在。因而,推进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打好政策“组合拳”,通过提升政策耦合效应,形成政策合力与产业共振。
第一,合理匹配政策措施力度和政策措施内容,促成政策合力。一是科学把握政策力度,推动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相衔接。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时,考虑重庆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挖掘整车制造、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产业的发展潜力,依托现有优势推动产业多元协调发展。结合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财政承受能力,兼顾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等区域的发展,合理调整基础设施布局和购车补贴标准。二是优化政策措施内容设计,提升政策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政策内容应体现重庆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征和发展需求,增强可操作性。例如,充电设施布局应统筹中心主城区、外围区及城乡的车辆用途和出行特点,结合山地地形、三峡库区交通及环城快速路等条件科学规划。政策还应与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研发阶段重点支持本地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成熟阶段推动产业化和市场化建设,提升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政策执行和部门协同,提高政策协同和整体效能。加强交通、城市规划、能源等相关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形成系统化支持。建立跨部门协调与监管机制,确保政策科学制定与有效执行。加强政策宣传和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与社会认知度,促进企业、公众与政府多方共治,实现政策协同推进。
第二,强化金融、技术、法规与其他措施协同,补齐政策短板。一是强化金融政策与其他支持措施的协同效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研发投入和购车补贴,激发本地企业创新并推动消费者购车。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聚,引导本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参与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及智能网联产业融资。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咨询、融资担保、风险管理等服务,研发符合重庆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与相关政策措施的协同联动。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与重庆大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研发,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保护知识产权、引进并消化先进技术,提升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支持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推动两江新区、璧山智造基地等产业集聚区的技术进步。三是增强法规政策与其他支持措施的协同作用。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制定符合重庆产业特点的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加强法规宣传与推广,帮助消费者了解购车流程、使用条件及购车补贴。评估本地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品安全及技术标准落实情况,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执行、社会参与为特色的协同监管机制。
第三,促进长期制度建设与短期政策耦合协调,提升政策效能。一是以战略为导向,强化制度建设与政策协同联动。立足国家汽车产业重要基地和西部新能源汽车智造高地的定位,以国家战略与重庆市中长期规划为导向,构建制度建设与政策执行的良性联动机制。政策制定既兼顾短期推动与阶段成果,也注重制度化保障与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加强市级与区县政策衔接,完善分层分类推进机制,使短期激励政策与长期发展制度在方向上统一、节奏上协调。二是统筹政策工具,推动产业培育与市场机制耦合。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工具,构建覆盖研发、生产、销售、回收全链条的政策体系。强化财政资金导向功能,引导资本流向智能网联、新能源电池、动力系统等关键领域,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协同创新。依托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等开放平台,吸引社会资本与创新资源参与政策实施,实现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有机耦合。三是加强动态评估,构建政策反馈与制度优化闭环。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政策绩效分析,构建以数据为支撑的决策反馈体系。针对产业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变化及技术迭代速度,灵活调整支持重点与制度安排。建立跨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短期政策与长期制度的动态匹配。
第四,推进公共政策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加强政策匹配。一是强化调研分析机制,精准识别产业真实需求。深入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线,系统掌握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能源补给等环节的最新动态,识别企业发展痛点与瓶颈。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与科研机构的常态化沟通与信息反馈机制,实时捕捉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整合多元资源要素,构建系统化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各类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构建分层分类的综合支持格局。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创新薄弱领域,对具备创新潜力和成长空间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兼顾传统制造环节的升级需求,防止政策资源配置失衡。依托创新载体,促进政策集成和资源整合,促进政策供给与产业成长形成双向驱动。三是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提升政策供给的科学性与稳定性。完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保障机制,从金融支持、人才引进、创新环境等方面构建多维度支撑体系。引入行业专家和智库机构参与政策研究与评估,结合实地调研、专家咨询与企业座谈,增强政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通过完善政策评估与持续优化机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使公共政策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实现供需双方的高效衔接与动态匹配。
第五,持续优化政府跨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保障。一是健全政策协调体系,强化跨部门协同效应。建立由市级领导牵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协调机制,构建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部门协同格局。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年度重点任务和政策优先级,强化部门间信息互通与资源调度,避免政策碎片化和资源重复投入。探索主城都市区与重点产业功能区的联动实践,打造“部门联动—区域协同”新模式,提升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系统性和整体效能。二是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提升政策决策科学性。依托重庆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与政策协同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智能预警,提高政策制定的精准度与前瞻性。强化与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常态化互动,确保政策设计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与市场导向。通过信息共享与联动决策,增强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推动政策供给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三是完善监督评估体系,构建政策闭环保障机制。建立覆盖政策执行、绩效评估与问题整改的动态监督体系,全过程跟踪跨部门协同机制运行效果。通过数据监测与企业反馈,及时发现执行偏差并优化制度设计。依托第三方评估与专家咨询,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作者:黄庆华系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潘婷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关联及其耦合效应提升研究[批准号:2023ZJ18]》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