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至10月7日,《人民日报》连续推出8篇“钟才文”系列文章。钟才文,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发表重要专论的署名,“中央财经委员会”代表中国经济最高决策层重磅发声,是政策宣示,也是方向指引。“钟才文”系列文章作为解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权威文本,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勾勒实践路径,更在于构建了一套逻辑严密的“发展理论体系”。从八个维度展开的系统性分析,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诠释,既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融合了中国实践的独创性经验,为理解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坐标系”。
一、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元理论”
五大发展理念绝非孤立的政策口号,而是对“发展本质”的哲学性回答,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原点”。从理论内核看,其突破了传统发展观的单一维度,形成了多目标协同的系统框架。首先,创新发展的理论突破在于,其实现了对传统发展理论的超越,将“技术进步”从以往被视为“增长余值”的从属地位,提升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能”。2012年至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近135万亿元,年均增长6%,增速是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近两倍,印证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科学性——通过技术、业态、模式的迭代,持续创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新空间,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理论逻辑。其次,协调发展的理论价值在于破解了“发展不平衡”的全球性难题。马克思曾指出“城乡对立是私有制的产物”,而中国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以“有为政府”引导资源跨区域配置,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超过城镇,本质上是对“共同富裕”理论的实践探索,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三是绿色发展的理论创新在于重构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线性发展模式,将生态价值纳入“社会总产品”核算体系。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全球规模最大,印证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可行性,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中国方案。第四,开放发展的理论贡献在于超越了“中心—边缘”的传统全球化理论。通过制度型开放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网络,既符合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历史趋势,又回应了逆全球化思潮下的“开放焦虑”,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谋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五,共享发展的理论意义在于夯实了“发展的人民性”根基。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共享经济体现了对生产目的的回归——发展不仅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更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转化为“人力资本积累”,既提升了社会公平,又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长期动力,实现了“增长与分配”的动态平衡。
二、供需两侧变革实现增长动力的“范式转换”
供需两侧的协同变革,体现了对“经济循环规律”的深刻把握,其理论逻辑可追溯至马克思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公式,同时吸收了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与供给学派“供给优化”的合理成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双轮驱动”理论。一方面,供给侧变革的核心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本质是通过“生产函数重构”突破增长瓶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工业整体,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深化,印证了“要素再配置”理论——通过技术嵌入、流程再造,使资本、劳动等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这正是“结构红利”的释放过程。从理论看,这超越了“要素驱动”的传统模式,转向“效率驱动”与“创新驱动”的新范式,契合“内生增长理论”中“知识溢出”“人力资本积累”的核心要义。另一方面,需求侧转型的理论逻辑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马克思指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十四五”时期,我国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地位更加稳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39.1万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48.3万亿元,年均增长5.5%。今年全年有望超过50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60%左右的趋势则印证了这一规律。服务消费成为新引擎,不仅体现了“恩格尔定律”下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性,更揭示了“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的互动机制——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品质化,倒逼供给端创新,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这正是“国内大循环”的理论基础。
三、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引擎”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内核,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在当代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其突破性在于,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从全球创新指数的跃升(2012年第34位至2025年第10位)到国际专利申请量的全球领先(PCT专利超美日),表面是技术成果的积累,深层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成熟。这一系统融合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核心要素——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形成协同网络,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解决了“创新孤岛”问题,使知识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破,体现了“战略必争领域”的创新逻辑——通过“非对称创新”突破技术封锁,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这既符合“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理论”,又超越了“跟随模仿”的路径依赖,形成了“原创引领”与“集成创新”并重的格局,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理论—实践”闭环。
四、区域协调:空间布局的“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在于突破了“梯度转移”的传统区域发展理论,构建了“多极支撑、协同联动”的空间经济学框架。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是“要素双向流动”。通过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要素配置的扭曲,使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同时释放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潜力,这正是对“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关系的理论实践,契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律。区域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土地、资本、技术要素的跨区域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空间配置效率,这既符合“空间经济学”中“集聚经济”与“扩散效应”的平衡原理,又通过中西部基础设施密度的提升,破解“区域发展马太效应”,实现“增长极”与“增长带”的协同,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路径。
五、绿色转型基于生态与经济的“共生理论”
绿色转型的理论突破,在于构建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范式,其核心是对“自然资本”理论的中国化发展。“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的全球畅销,印证了“绿色产业竞争力”理论——通过技术创新将“环保约束”转化为“产业机遇”,使绿色转型从“成本负担”变为“增长动能”,这超越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被动等待,形成了“主动转型、弯道超车”的新路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本质是将“生态外部性”内部化。通过市场化机制界定生态产权,使环境成本进入企业决策,既符合“科斯定理”的制度逻辑,又通过“碳定价”引导资源向绿色产业集聚,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
六、开放共赢是全球化2.0的“中国理论”
开放共赢的理论创新,在于构建了“包容性全球化”的新框架,其核心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精准诠释。制度型开放的推进(制造业外资准入“清零”、服务业开放试点),体现了“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对接,这超越了传统“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新阶段,符合“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中“规则融合”的趋势,为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的落地(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实践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论,突破了传统国际合作中“中心国家主导”的模式,形成了“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为全球化理论贡献了“非霸权稳定”的新范式。
七、政策逻辑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系统理论”
中国经济政策逻辑的理论内核,是“系统观念”指导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其核心是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关系的创造性发展。首先,党的领导的理论意义在于,提供了“战略一致性”保障。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协调,避免了多党制下“政策短视化”“党派博弈”的弊端,使“长远目标”与“短期行动”形成合力,这是对“国家能力理论”的实践,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确定性”。其次,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体现了“战略规划的连续性”。通过“目标—手段”的动态调整,实现资源的跨周期配置,这既吸收了“计划经济”中“统筹协调”的优势,又融入了“市场经济”中“灵活应变”的特点,形成了“弹性规划”的理论创新。第三,宏观调控的“逆周期调节”体系,本质是对“经济波动理论”的中国化运用。既保持政策力度稳定预期,又预留政策空间应对不确定性,避免了“过度干预”或“放任自流”的极端,实现了“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多重目标平衡,为宏观经济治理提供了“精准调控”的理论范式。
八、实践机遇彰显理论落地的“路径图谱”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蕴含重大机遇》一文所揭示的六大实践机遇,是理论逻辑的“实践转化”,其核心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体现。其中,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机遇,对应“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理论路径,通过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消费扩容与城镇化机遇,呼应“国内大循环”理论,通过消费升级与城市更新,释放内需潜力。基建投资与民生改善结合,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共享发展”的理论结合,既补短板强基础,又通过民生领域投资实现“发展成果共享”。这些机遇的叠加,本质上是“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的统一,为个人、企业、政府提供了“理论落地”的行动指南。
综上所述,“钟才文”系列文章的八个维度,构成了理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全息图”。其深层意义在于,通过理论创新回应实践挑战,又以实践成果检验理论价值,形成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上升。学好系列文章,本质上是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脉络——从新发展理念的“元理论”,到供需变革的“动力论”,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领域论”,最后到政策逻辑的“保障论”与实践机遇的“路径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唯有在理论层面形成自觉,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规律,最终实现个人发展、企业成长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这正是“钟才文”系列文章超越政策文本的理论价值所在。(作者:黄燕芬系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