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研究报告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研究报告 >
  • 正文

大力促进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

杨宜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 原所长
2025-10-15 11:27:08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10月10日晚,《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对外公布。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研究与临床转化,本质上是一个将科学发现转化为社会健康价值的复杂系统工程。它绝非简单的线性递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临床试验→临床应用”),而是一个充满反馈、迭代与不确定性的动态非线性创新生态系统。大力促进这一过程,标志着医学发展范式从纯粹的知识驱动,向“需求牵引与知识驱动并重”的根本性转型。其核心任务是构建一座高效、稳健的桥梁,以跨越横亘在科学潜力与临床价值之间的“死亡之谷”。

  一、遵循核心学理维度构建高效转化生态系统的四重支柱

  第一维度是知识整合与范式创新。翻译医学是贯穿于转化全过程的核心方法论,旨在搭建基础科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双向桥梁。它强调“B2B”,即从病床旁到工作台,再回到病床旁的循环迭代。这一过程依赖于对疾病生物学机制的深刻理解,并利用新型技术平台(如类器官、人源化动物模型、多组学技术)进行机制验证和概念探索。它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对疾病认知模型的刷新与重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临床研究的范式。通过整合电子健康记录、基因组学、影像组学、蛋白组学等海量多维数据,AI能够发现新的疾病分型、预测治疗反应、识别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AI可以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如模拟试验、适应性设计)、加速患者招募,并利用真实世界证据作为传统随机对照试验的补充与拓展,从而显著降低研发成本与时间。

  第二维度是制度创新与治理现代化。基于“风险-收益”平衡原则,针对不同技术的创新程度和风险等级,构建弹性的、动态调整的监管路径。突破性疗法认定,为显著优于现有疗法的产品提供早期、密集的审评指导。基于替代终点或中间临床终点数据提前批准,以满足紧迫临床需求,同时要求上市后继续确证临床获益。在研发早期即开展沟通,确保研究设计能够满足审评要求,降低后期失败风险。现代伦理审查不仅要恪守《赫尔辛基宣言》等国际准则,保护受试者权益(自主、有益、不伤害、公正),还需要发展为“促进负责任创新”的治理体系。针对基因编辑、干细胞、神经技术等引发的“伦理先行”问题,需建立前瞻性的治理框架,涵盖技术滥用、公平可及、人格同一性、人类增强等深层伦理社会法律议题。

  第三维度是主体协同与网络化生态。在“官-产-学”三重螺旋基础上,强调“医”作为独立且核心主体的作用,形成“政府-产业-学术界-医疗机构”四螺旋协同创新网络。医疗机构不仅是试验场所,更是临床需求的提出者和“研究者发起研究”的源头。企业提供资本、项目管理与市场化能力。学术界贡献前沿科学发现与人才。政府设定规则、提供资金、引导方向。清晰、公平的知识产权分配机制是协同创新的“润滑剂”。需要明确“医工交叉”项目中背景知识产权与前景知识产权的归属,鼓励通过专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化流转,激励各方参与。

  第四维度是资源配置与可持续性。生物医学转化周期长、风险高,需要能够承受长期不确定性的资本。这要求建立“耐心资本”的投入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资金谱系,包括:政府专项基金(支持早期、高风险探索);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支持产品化和中期开发);公众资本市场(如科创板的第五套标准);非营利性基金会的资助。创新技术的最终价值需要通过支付体系来实现。基于价值的医保支付通过将支付水平与临床结果、成本效果挂钩,实现对真正创新的合理回报。财务风险分担协议、分期付款等创新支付工具,可以分散支付方和医疗机构的财务风险,加速创新技术的市场准入。

  二、面临的深层挑战与系统性对策

  挑战之一是转化科学的“第二死亡之谷”。在完成概念验证性临床研究后,新技术仍面临难以获得大规模投资以推进确证性临床试验和产业化的困境。必须设立“转化加速器”平台,提供包括法规咨询、方案设计、项目管理、数据管理和融资对接在内的“一站式”服务,专门填补这一阶段的资源与能力缺口。

  挑战之二是化解数据孤岛与标准化困境。医疗数据标准不一、互操作性差,形成“数据孤岛”,阻碍了大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亟需在国家层面推动统一临床数据标准,建设国家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在确保隐私安全和伦理合规的前提下,促进数据的Federated Learning(联邦学习)和共享使用。

  挑战之三是弥补复合型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极度缺乏既深谙临床需求又精通科学研究,同时还具备法规、管理和商业知识的“临床科学家”和“转化科学专家”。亟须改革医学教育与研究生培养体系,设立跨学科的“转化科学”学位项目与职业发展路径,为人才提供清晰的学术和职业前景。

  总而言之,大力促进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研究与转化,其终极目标并非追求技术的简单堆叠,而是构建一个以创造和实现患者健康价值与社会公共健康效益为核心的、充满韧性与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能够自发地识别需求、整合资源、迭代知识、管理风险,并最终将科学突破高效、负责任地转化为提升人类健康福祉的切实成果。这要求我们进行一场超越科学技术本身、触及制度根基、文化理念、经济模式与伦理共识的深刻社会变革。唯有通过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多主体的精诚协同与持之以恒的战略投入,我们才能让实验室中那些闪耀着希望之光的科学发现,最终穿透重重迷雾,化为照亮每一位患者生命的温暖曙光,共同迈向一个更健康、更富韧性的未来。(作者:杨宜勇,中宏观察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

编辑:王镜榕
审核:王明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