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步入“人工智能+”的崭新时代。“人工智能+”彰显了当前中国科技迭代与经济转型的核心航向,既是技术层面的升级跨越,更是一场牵动生产生活、重塑产业格局的深刻社会经济变革。以下从内涵、驱动力、实践图景与挑战四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崭新时代的核心逻辑。
一、“人工智能+”是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人工智能+”的加速落地,并非偶然,而是国家战略、数据优势、场景基础、产业生态与人才储备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家战略的顶层牵引。我国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从资金扶持、技术研发、伦理规范到人才培养,构建了全链条保障体系,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与制度支撑。
海量数据的“燃料”支撑。作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在互联网、移动支付、智慧城市、工业生产等领域积累了海量、多元的真实数据。这些数据正是AI模型训练与优化的核心“燃料”,为技术迭代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优势。
多元场景的“试验场”优势。从制造业的流水线到金融业的风控系统,从医疗行业的诊断室到农业行业的田间地头,我国庞大且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民生需求,为AI技术提供了从“实验室”走向“实景应用”的广阔空间,加速了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耦合。
产业生态与资本的双轮驱动。国内既孕育了百度、华为、阿里、腾讯等具备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的科技巨头,也涌现出商汤、旷视等聚焦AI细分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同时,政府引导基金与资本市场持续向AI领域倾斜,形成了“技术研发—场景落地—资本反哺”的良性循环。
人才队伍的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我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毕业生,同时海外高端AI人才持续回流,人才储备的“量”与“质”同步提升,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核心智力支撑。
二、“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实践图景
如今,“人工智能+”已从概念走向现实,在多个领域落地生根,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关键力量。
“人工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精准完成组装AI视觉系统实现产品缺陷“秒级质检”、预测性维护提前规避设备故障、柔性生产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一系列应用正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型。
“人工智能+城市”。“城市大脑”实时调度交通信号、智慧安防系统精准识别安全隐患、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让群众“少跑腿”、垃圾分类AI督导提升治理效率……智能化手段让城市治理更高效、居民生活更便捷。
“人工智能+金融”。AI算法实时识别欺诈交易、智能风控模型精准评估信贷风险、智能投顾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理财方案、量化交易提升市场运行效率……金融服务的“精准度”与“安全性”显著提升。
“人工智能+医疗”。AI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快速分析医学影像(如肺结节、眼底疾病)、AI加速药物研发进程(缩短候选药物筛选周期)、基因测序AI分析助力精准医疗、手术机器人实现微创精准操作……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提供了新路径。
“人工智能+交通”。百度Apollo、华为ADS等自动驾驶方案持续迭代,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多个城市开启试点运营,智能调度系统优化公交与网约车路线……“无人化、智能化”正重塑未来出行形态。
“人工智能+内容”。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爆发,AI绘画、AI写作、AI视频生成、数字人直播等新形式不断涌现,不仅降低了内容创作门槛,也为文化传播与消费带来了全新体验。
三、机遇之下的种种挑战
“人工智能+”在释放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安全、伦理、人才等多维度的挑战,需审慎应对。
一是核心技术的“卡脖子”瓶颈。在AI芯片(如高端GPU)、底层算法框架(目前仍以TensorFlow、PyTorch等国外框架为主导)、关键元器件等基础领域,我国仍存在技术短板,实现自主可控是突破的关键。
二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风险。海量数据的收集与使用,伴随隐私泄露、数据滥用、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等问题。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出台,但如何在“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仍需更细化的规则与技术保障。
三是伦理与治理体系的完善需求。算法偏见可能加剧社会不公、AI应用的责任认定边界模糊、自动化技术可能引发结构性失业、AI武器化风险等问题日益凸显,构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划定技术应用的“伦理红线”,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是人才结构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全球顶尖的AI算法科学家、架构师仍属稀缺资源;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亟需“既懂AI技术,又懂行业逻辑”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仍需提升。
五是区域与行业的发展存在失衡。当前AI技术与应用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互联网与高端制造领域,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传统农业等领域的智能化转型进程相对滞后,如何推动“人工智能+”的普惠性发展,避免“数字鸿沟”扩大,是重要课题。
总而言之,我国步入“人工智能+”的崭新时代,是技术革命浪潮、国家战略意志与市场需求升级共同推动的必然结果。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重构生产方式、生活场景与产业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作者:杨泽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