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研究报告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研究报告 >
  • 正文

孙祁:上海合作组织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走深走实

2025-09-03 10:07:39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上合组织天津峰会适时召开,既回应战争与和平的世纪叩问,也为联合国体系面临的治理赤字提供区域层面的实践样本。上合组织源起中国、立足欧亚、面向世界,再次回到中国主场谋划未来十年,既是“中国方案”在多边治理场域的制度化呈现,也是上合成员在关键时刻检验凝聚力与行动力的一次集体校准。

  二十多年实践表明,上合组织以安全、发展、人文三重路径彼此支撑、逐步耦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合作经验。以安全为起点,上合组织在对“三股势力”的联合打击、跨境执法协作、边境管控和信息共享方面建立了常态化机制,非传统安全议题从禁毒、反洗钱到网络与数据安全、公共卫生风险逐步纳入合作清单,为区域稳定提供了“底座”。以发展为牵引,互联互通从口岸通关便利化延伸到国际道路运输、铁路与港口协同和多式联运规则衔接,能源、农业与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协作带动供应链韧性提升,本币结算与清算合作有效降低外部金融波动传导与交易成本。以人文为纽带,教育、文化、旅游与青年交流加深社会层面的相互理解,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与示范区的对接为中小企业参与跨境合作打开了入口。伴随扩员与机制建设同步推进,上合组织在保持开放性的同时,通过首脑会晤、部长级会议与专门机构运作形成稳定议程与执行通道,在“主权平等–协商一致”的制度框架下实现了包容多样性与提升行动力的动态平衡。

  这一路径的核心在于价值共识与方法论的差异化。与联盟型安全安排相比,上合组织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协商凝聚共识而非以条约触发集体防御,避免了安全困境的外溢与阵营化的结构性对立。与以制度同质化与政治条件性为强约束的超国家一体化不同,上合组织尊重各国制度与发展模式差异,强调循序渐进的规则衔接与务实可交付的项目合作。

  正是基于“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合组织的团结并非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同质团结”,而是以利益互补、风险共担与文明互鉴为支点的“和而不同”。这种团结在实践中表现为成员间安全感的相互赋能、发展机会的相互放大以及制度耐心的相互成全。

  面向变局,在天津峰会上,成员国元首批准《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可谓对全球治理与地区稳定的系统性判断与可操作应对。中国与各成员国在此基础上将“方向—抓手—评估”三者贯通,从顶层设计延伸到项目落地与绩效衡量:方向上坚持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与文明互鉴共同体的统筹推进,抓手上以规则衔接与制度创新带动“硬联通”与“软联通”同步发力,评估上以安全事件减少、跨境物流时间与成本下降、本币结算占比提升、清洁能源与绿色投融资规模扩大、青年交流与科研合作项目增量等可量化指标为参照。通过这种从价值到制度、从规则到项目、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市场与社会的多层级协同,上合组织在下一个十年有望把“区域稳定器”“发展放大器”和“治理试验田”的功能结合起来,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体系补位增效,向全球南方与更大范围的国际社会提供可感知、可复制、可持续的公共产品。换言之,这一新的发展方向既是对动荡变局的冷静判断,更是对全球治理赤字与地区安全难题的务实回应,其价值在于以可执行的制度安排与可交付的合作成果,将“上海精神”的理念优势转化为跨周期的现实能力。(作者:孙祁,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编辑:王镜榕
审核:王怡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