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一意见要求,是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产业不仅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更是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和就业空间的经济增长点。贯彻落实这一意见要求,既要立足国情、大胆创新,也需以开放姿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和“消费”双轮驱动,实现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从产业维度的角度看,要将体育从单纯的事业型、竞技型向产业化、市场化转型。这意味着要构建完整的体育产业链条,包括赛事运营、场馆管理、经纪服务、装备制造、传媒版权、衍生品开发等,使体育成为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吸纳社会就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从消费维度看,要聚焦于激发民众的体育消费热情和潜力。这不仅是观看比赛的门票消费,更包括参与性消费(健身、培训、体验)、观赏性消费(媒体订阅、现场观赛)、衍生品消费(服饰、装备、收藏品)以及由此带来的旅游、餐饮、住宿等关联消费。核心是创造丰富的消费场景、提供优质的消费供给、营造浓厚的消费氛围。
贯彻落实会议要求,关键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激活消费端巨大潜能。
一、深化赛事IP打造与文化建设,夯实产业根基
打造顶级赛事IP,集中资源打造各类赛事品牌价值。要学习“苏超”并挖掘文化精髓,鼓励和支持具有历史积淀和地域特色的同城或区域对抗,讲好比赛背后的城市故事和文化故事,增强赛事的观赏性和话题性。
强化俱乐部社区属性。引导体育职业俱乐部下沉社区,开展青少年培训、业余比赛、公益活动,使俱乐部成为城市名片和社区骄傲,培养忠实的粉丝群体,构建稳定的消费基本盘。
二、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释放产业活力
优化转播权分配机制,探索更科学、更能促进赛事整体竞争力的转播收益分配方案。同时,大力发展数字媒体版权,探索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型传播方式下的版权变现模式。
激发场馆运营潜力,推动大型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入专业运营商,突破“演唱会经济”模式,向集体育竞赛、健身休闲、商贸会展、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城市体育综合体”转型,提高场馆利用率和综合收益。
繁荣体育衍生品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设计开发具有俱乐部文化、运动员IP特色的高品质衍生品。保护知识产权,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满足体育粉丝多元化消费需求。
三、促进体旅文商深度融合,拓展产业边界
发展“观赛+旅游”模式。结合各地特色旅游资源,设计推出精品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例如,吸引足球球迷在观看主场比赛的同时,在当地进行一日或两日的旅游消费。
打造体育消费集聚区。在城市更新或新区规划中,围绕大型体育场馆或训练基地,配套建设商业街区、主题酒店、互动体验中心等,形成体育消费商圈,延长消费链条。
创新“体育+”场景。推动体育与娱乐、科技、教育、康养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电子竞技、智慧体育、运动康复、体育培训等新业态,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四、优化政策环境与要素供给,强化产业保障
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简化赛事审批流程,降低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的门槛。在安保、场地使用等方面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保障。
完善消费激励政策。探索发放体育消费券、将符合条件的商业性体育赛事活动纳入体育消费补贴范围等措施,直接激励民众进行体育消费。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鼓励高校设立体育经营管理、赛事运营、体育营销等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引进国际高水平的赛事运营、场馆管理、体育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和机构。
总之,体育产业的繁荣和高质量发展,绝非仅仅依靠顶尖的竞技水平,更依赖于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深厚的文化积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我们应坚定信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赛事IP打造、市场化运营、产业融合和政策保障上持续发力,必将能有效激发体育消费巨大潜力,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美好生活注入强劲的“体育动力”。(作者:黄杰,江苏省宏观经济学会生命健康产业专委会副主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