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事业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政策引导和经济基础,更在于文化传承、科技应用和社会参与的深度融合,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了独特且全面的解决方案:
一是体制优势。通过顶层设计将老龄化问题纳入国家战略,采取有力举措推动党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确保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2024年,民政系统老龄工作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在部级,成立老龄工作司,履行全国老龄办具体工作职责,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作用。各地社会组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主动参与到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将养老服务精准对接到家庭。上海市杨浦区推行“15分钟养老服务圈”;浙江等地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等。
二是经济优势。2019年—2024年,全国财政用于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福利方面的支出超过5600亿元,年均增长11%。2016年国家启动长护险制度试点,截至2024年末,试点城市享受待遇人数超146万人。智能制造企业开发适老化产品。绿色建筑行业推动适老化住宅改造,配备无障碍设施、紧急呼叫系统。
三是文化优势。鼓励孝文化向社会化延伸,社区开展“银龄互助计划”,组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陪伴、代购等服务,形成“小老人帮老老人”良性循环。打造终身学习共享平台,2023年3月3日,国家老年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承担老年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文化传承等任务,截至2024年末,已建立44家省级分部和6.8万个基层学习点。
四是后发优势。对国际经验进行本土化改造,借鉴日本“介护保险”模式,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完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创新长期护理保险时筹资机制,逐步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长期护理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帮助更多失能人员家庭摆脱“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实施科技适老化应用突破,积极开发“智慧养老云平台”,整合健康监测、紧急救援、生活服务等功能。创新“AI管家”,通过语音交互帮助老人预约挂号、缴纳费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五是政策体系优势。近年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均将失能老年人照护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开始施行。老年人是该法的重要保障对象。江苏常州市从强供给、优服务、提质效三个维度持续发力,有效策应全市人口结构老龄化、高龄化和失能化叠加趋势,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
六是产业发展优势。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银发旅游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2035年,中国的老年产业规模预计突破30万亿元,银发旅游将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七是社会参与优势。倡导多元主体协同,从2003年开始,全国老龄委连续组织开展“银龄行动”,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参加“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总人次已超700万,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坚持以积极态度、积极的政策、积极的行动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深化“老龄+”领域人文合作与交流,为世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总之,笔者认为,中国老龄事业通过“制度保障+经济支撑+文化滋养+科技赋能+社会协同”的多维模式,构建起全方位应对老龄化的治理体系。这种模式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现代治理理念,为全球老龄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作者:杨宜勇,中宏观察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