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有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发布会指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围绕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强化货币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综合施策,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政策显效,总量与结构的双重发力。上半年,人民银行坚持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通过“量价协同”稳住流动性,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5月7日推出的降准、利率调控等一揽子共10项货币政策措施,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了中长期流动性支持,对提振市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数据显示,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显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保持较高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金结构的优化。政策明确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绿色、普惠等领域倾斜,5月末绿色、科技、普惠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7.4%、12%、11.2%,均远高于整体信贷增速。资金流向的变化,对应着实体经济的“新动能”——截至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占新增贷款的89.5%,其中中长期贷款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的主要构成,说明企业对经济预期改善,金融与实体“共成长”的态势明显。
社融改善,政策与内生动能的共振。6月末社融新增4.2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存量同比增长8.9%。社融改善的背后,体现了上述政策工具传导与经济内生动能的同频共振。
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为信贷投放约束“松了绑”。6月份5200亿元特别国债注资补充大行资本;MLF超量续作、大额买断式逆回购释放中长期流动性,直接缓解流动性压力。此外,政府项目集中落地也激活了融资需求。
M1增速反弹印证了“资金活起来”。6月M1同比增长4.6%,较上月提升2.3个百分点。结合其他数据来看,这一变化可能反映了政府项目回款增加企业活期存款、化债置换减少资金消耗等情况。M1的活跃,反映了资金从“沉淀”转向“流通”,是经济内生动能修复的信号。
下半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应当谨慎乐观。金融数据亮眼,经济运行仍存一定“温差”:上半年名义GDP增速(4.25%)低于实际增速(5.3%);生产和出口高于预期的同时消费和投资不及预期。具体看,6月出口同比增长5.8%,工业增加值随外需回暖回升;但消费受短期冲击、投资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表现偏弱。对此,政策已释放明确信号:人民银行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从供给端优化消费金融服务,从需求端强化融资支持。
站在年中节点,下半年经济需“谨慎乐观”:外需回暖与新兴市场开拓提供了缓冲,但内需与周期性压力仍是主要痛点。下阶段,需要总量上把握好力度节奏,结构上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更为畅通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提升资金从金融体系到实体经济的直达效率,促进“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作者:何青,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24XNN005]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