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研究报告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研究报告 >
  • 正文

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外汇市场韧性稳步提升

2025-07-03 14:36:03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6月2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5年3月末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数据,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总量平衡,对外金融资产规模达16980亿美元,对外负债为15118亿美元,对外净资产1862亿美元的平衡格局持续巩固净债权国地位。其中人民币净负债3092亿美元与外币净资产4954亿美元形成的主动错配设计,标志着汇率风险管理进入制度性创新阶段。在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复杂环境下,对外资产负债币种错配形成的“缓冲器”作用、工具配置体现的“跨周期防波堤”效应和部门分布构建的“风险传染阻尼器”机制,清晰地揭示了中国外汇市场在多维度结构上呈现的显著韧性特质,彰显了外汇市场面对外部冲击的适应力与稳定性。

  中国银行业对外资产负债的币种配置结构,构成了应对外汇市场波动的首道防线,彰显出人民币与外币资产在风险管控维度的非对称平衡智慧。深度解析其净资产币种结构,人民币净负债(3092亿美元)与外币净资产(4954亿美元)的并置格局,实为主动构建的双循环缓冲机制——当人民币贬值时,虽推高负债账面规模,却同时激发出口竞争优势,驱动经济基本面改善;而外币净资产则通过币值重估形成自动补偿效应。尤为关键的是,跨境人民币使用的持续深化,正在从结算规模扩大、市场主体扩容、支付效率提升和区块链式应用等多维度,为币种结构韧性提供了坚实的交易基础与广泛的市场基础。

  多元化工具结构构筑外汇市场韧性的第二重保障机制,其防波堤效应通过差异化工具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系统抗冲击能力。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呈现“贷款主导、债券辅助、股权补充”的优化配置格局。存贷款资产的高占比(60%)提供了“压舱石”般的稳定收益基础,债券资产的适度配置(26%)兼顾了流动性调节器与市场收益信心锚定的功能,股权等其他资产的战略性配置(14%)为资产组合提供长期增长潜力与风险分散功能。中国银行业对外负债呈现“存贷款基础稳固、债券流动缓冲、股权长效支撑”的优化结构,负债端工具结构的均衡配置与资产端形成了期限结构对冲、资本属性互补、货币创造联动的战略互补型双层防御体系,托举中国外汇市场呈现独特的“低波动、高弹性”运行特征。

  中国银行业对外资产负债的部门分布架构,构建了抵御系统性风险的第三重韧性屏障,通过非银行资本主导模式担当跨境资金流动的“结构阻尼器”职能。我国对外金融资产配置中,境外银行部门占比49%(8368亿美元)与非银行部门占比51%(8613亿美元)形成均衡态势;负债端则呈现更显著的非银行主导特征——境外非银行部门资金来源占比高达58%(8747亿美元),远超银行部门的42%(6372亿美元)。该种“资产端双元平衡、负债端非银主导”的结构设计,从根源上削弱了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的通道,其稳定器功能通过实体锚定机制、资本属性分层、渠道多元化三大机制有效发挥,有利于实现切断金融空转风险、构建流动性防火墙、瓦解单一依赖脆弱性的战略目标。

  综上所述,中国外汇市场已形成“多层次、自适应的韧性结构”,且其并非单一政策的结果,而是币种配置、工具选择、部门分布与政策支撑协同作用的产物。在币种配置方面,“人民币净负债+外币净资产”的特殊结构形成了天然汇率波动缓冲垫;在工具选择方面,“存贷款主导、债券辅助、股权补充”的配置模式兼顾了安全性与收益性;在部门分布方面,银行与非银行部门的均衡配置有效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在政策支撑方面,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与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展望未来,尽管全球金融市场仍面临地缘政治冲突、主要央行政策转向等不确定性因素,但结构性优势构筑的中国外汇市场的韧性长城将提供强大的抵御力。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深化、跨境投融资渠道拓宽、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中国外汇市场有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作者:何青,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梁柏林,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师。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24XNN005]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镜榕
审核:张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