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总理近日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扩大有效需求,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以“硬科技”突破筑牢产业根基,重塑全球竞争优势。当前形势下,聚焦“创新驱动发展”与“扩大有效需求”两大主线,既为江苏经济发展定向领航,也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启示。一是高端制造升级的紧迫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折射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从“规模扩张”向“技术定义”跃迁的迫切需求。例如,徐工机械通过攻克液压系统精度控制技术,已推动国产工程机械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8%,但高端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的短板亟待突破。二是基础研究的战略价值。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需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与江苏布局的“10X未来产业体系”,如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等形成呼应。当前,我国在纳米材料、智能传感等领域的专利数量虽居全球前列,但基础研究投入占比6.2%,仍低于发达国家的15%-20%,需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以“双轮驱动”激活内需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消费升级的“政策-市场”协同。重点关注“以旧换新”政策效果,必须高度重视“开发高品质产品释放消费潜力”。数据显示,2025年江苏家电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超200亿元,但绿色智能家电渗透率仅为35%,政策红利释放空间还很巨大,需通过补贴标准动态调整、回收体系数字化改造等措施,加速存量市场焕新。二是开放合作的“一带一路”机遇。要发挥中欧班列、跨境电商作用,深化与中亚经贸合作。未来需依托连云港港口优势,发展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动机电设备、光伏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以“质量革命”重塑工程标杆,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实现“以百年大计把控工程质量”,直击当前基建领域的痛点:部分项目存在赶工期、降标施工等问题。可借鉴日本“百年工程”经验,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将BIM技术、智能监测设备纳入施工标准,确保基础设施投资长期效益。
对江苏的深层期许:从“经济大省”到“改革试验田”。制度创新的先行使命。深刻理解“江苏应更好发挥挑大梁作用”,这要求江苏在两方面突破:一是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数据要素确权交易、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二是区域协同机制:依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苏南“研发飞地”与苏北“制造基地”深度联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江苏需依托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如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例如,常州新能源产业通过“链主企业+配套企业”协同创新,2024年产值突破7600亿元,但关键材料对外依存度仍超40%,需加快国产替代步伐。
启示:从调研看中国经济治理逻辑。一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结合:既强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又突出政府在基础研究、标准制定中的引导作用;二是“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平衡:通过消费扩容对冲外需波动,同时以硬科技突破培育新增长极;三是“开放”与“安全”并重:在中亚经贸合作中既拓展市场,又通过自主技术保障产业链安全。
江苏作为经济强省,其实践经验将为全国提供“创新驱动、内需主导、改革突破”的示范样本。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跨部门协同、优化政策精准度,方能实现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的跨越。(作者:黄杰,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健康服务业专委会秘书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