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从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做精做优消费品工业、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五个方面做出顶层设计,明确“加快推进智造强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和路径。
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安排部署,为科学谋划和推动沈阳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笔者认为,作为东北地区的核心和重要增长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沈阳经验”,对于辽宁振兴乃至东北全面振兴有着重大意义。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支撑,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当前,辽宁正处于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关键时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推动辽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面振兴的核心任务。作为东北地区的枢纽城市和工业基地,沈阳应充分借鉴上海、武汉、成都、哈尔滨等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先进思路,以及它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经验,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科技创新为关键,产业升级为方向,着力构建沈阳“1+2+3+4+5”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在辽宁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沈阳经验”。
一是“1”新质生产力赋能。“1”代表着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沈阳市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加速布局产业链,2023年实施重点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累计建成10个重点产业集群,其中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1家,并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家、“数字领航”企业2家、智能工厂5家及全球“灯塔工厂”1家。面向未来,沈阳将构建“千亿级优势集群+百亿级高成长集群”梯度体系,分层推进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同步布局未来制造、信息、材料、能源、空间、健康六大领域,以规模扩张突破传统产业增速瓶颈,以前沿布局塑造未来竞争优势,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增长极。
二是“2”化升级。“2”代表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2023年以来,沈阳市开展覆盖工业、医疗、食品等领域的157个智能升级项目和104个应用场景项目,认定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智能制造业示范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出台“灯塔工厂”支持政策。为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优势,需要增强对传统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支撑力度。未来需要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培育“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布局“智改数转”赋能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广企业首席数据官制度,做强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升级,此外,要充分发挥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作用,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推向纵深,数字化改造一批亟需转型的中小企业,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三是“3”大先导产业。“3”指三大先导产业:智能制造业、生命健康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沈阳市聚焦“智能制造业、生命健康产业、新能源产业”三大先导产业,持续强化产业引领力。2023年智能制造业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4位,新培育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65个、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22个;生命健康产业加速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高端化发展,食品产业集群规模持续扩张;新能源产业以“风、光、储、氢”全链条布局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整车项目落地,同步推进节能环保与新材料技术突破。下一步将实施三大攻坚行动:智能制造领域建设示范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数字领航”企业,推动与低空经济、集成电路装备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生命健康领域突破生物检测治疗、核医学等关键技术,加速创新药物及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新能源领域重点开发氢能、新型储能技术,建设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打造“储能之都”,构建“技术突破-场景应用-产业集群”的全周期发展生态。
四是“4”大业态。“4”是数字业态、节能环保业态、文化业态和新型国际贸易业态。沈阳市围绕“数字、节能环保、文化和新型国际贸易”四大业态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数字业态领域,2023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园正式运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纳入国家算力战略布局,辽中区数字乡村试点位列东北首位,新民市跻身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前50强;节能环保业态方面,全年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企业30家,完成热源清洁化改造5000万平方米,同步推进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淘汰40吨以下燃煤供暖锅炉,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文化业态建设持续深化,“书香沈阳”“百馆之城”等惠民工程加快落地,沈阳艺术节等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新型国际贸易业态取得突破,通过“12+1对外开放专项行动”完成58项重点任务,全年引进京沈对口合作项目62个、沈大合作项目32个,开放合作能级持续提升。下一步,沈阳将重点实施“数据要素×”行动,释放数字红利,加速建设碳达峰试点城市,大力发展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推进国家清洁取暖、智能建造试点;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强化产业招商,同时整合古城、老北市、铁西工业遗存等文旅资源,打造“一核四带”文化地标,全面增强城市发展软实力与产业竞争力。
五是“5”大战略方向。“5”表示现代服务业未来发展的五大战略方向,包括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和品质化。2022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沈阳、南京、广州等6个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沈阳市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试点城市。2023年1月份,商务部发布了《沈阳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提出了95项试点任务措施,将沈阳市打造成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开放的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和品质化的“先行试验区”。未来,沈阳市将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形成市场开放、制度规范、监管有效、环境优良的服务业新格局,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围绕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提升,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东北金融中心建设,发展服务衍生制造,启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作者:霍伟东、谢名一、李锦涛、封秋硕等,“关于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课题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