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是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仍是本年度工作的重点。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做好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是题中之义。同时,打造新质生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为绿色金融发展带来新机遇,提出新要求。
绿色金融赋能“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已进入关键时期。绿色成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也是重要手段。仅从市场表现来看,近年来在《“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系列产业政策的导向下,新能源为主导的产业已成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重要手段,“新三样”取代“老三样”的绿色转型的背后,蕴含着我国产业附加值的提升、产业升级能力的增强;从金融市场的表现来看,自2016年至2023年,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电、新能源等绿色指数市盈率也呈现出高于上证综指表现的特点。市场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着绿色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成效。
事实上,绿色发展的机遇与成效也不仅在绿色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以我国纺织业为例,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双碳”目标要求下,纺织业等传统行业向高端化进阶的方向是明确的,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我国纺织业发展结构也顺势调整,传统生产制造环节或将压缩,整体向高附加值环节推进,通过“提质增效”与“循环经济”两条核心路径,推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同。目前,苏州等地纺织业培育高端纺织集群的成效显著,产业链布局完备程度、技术创新水平全国领先,已成长为初具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筑起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竞争的新优势。
我国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有效地支持了绿色产业的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存量规模近3.5万亿元。其中,2023年中国境内新增贴标绿色债券规模超7800亿元。活跃的绿色金融市场为服务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金融机构也将目光更多投向ESG、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创新产品,积极开发“市场首单”,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蓝色金融发展以及对个人碳账户探索成为金融机构的关注重点,以期更有针对性、更行之有效的为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绿色产业赋能。
与此同时,作为绿色金融的补充,转型金融也有力地支持了传统行业转型发展,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政策和工具大力推动了低碳转型。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并将部分外资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纳入工具支持范围,激励和引导更多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在经济转型、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也支持了传统行业低碳转型;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对资源向低碳、降碳领域配置起到了引导作用。
绿色低碳转型下绿色金融发展提速。绿色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同时“双碳”目标提出后进一步丰富了绿色发展的内涵,相关探索实践也开始丰富,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政策引导与市场实践,已经成为建设金融强国五篇大文章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等一以贯之的重视,新质生产力等新理念对金融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决定了绿色金融发展将会提速,或将呈现新的面貌。
一是绿色金融规模、占比将进一步增长,需向细分领域、前沿领域延伸拓展。近年来我国绿色贷款保持持续增长,其背后是绿色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从2024年工作报告部署情况来看,绿色发展仍将继续扩面,除绿色能源作为绿色金融重点支持领域外,绿色能源的细分或新兴领域,如氢能、绿色甲醇、海上风电等将是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节能环保、新型工业领域的绿色技术也有较强烈的发展需求,由于技术的创新性使经济效益缺乏稳定性,绿色金融的投放或更需“投行化”,叠加政府重点产业支持政策,需加快发展绿色直接融资市场建设,拓展绿色金融投放面。
二是绿色金融的数字化水平将加快提升,金融机构需完善绿色数据评价体系。2024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这意味着绿色数据基础设施将加快完善,由此也将推动绿色金融质量的明显提升。一方面,碳市场扩容将助力碳资产流动性的提升,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碳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绿色金融离不开有效的绿色数据信息披露,未来依托数据创新转型类等金融产品的市场将逐步扩大,使绿色金融更好支持绿色生产力的同时,转型金融的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三是绿色金融深化发展需与其他领域制度改革相衔接,部分领域的实质性改革需要模式的突破。在此次地方的政府报告中,多地提出了关于环境权益交易、生态资源激活等方面的制度完善与创新的部署,这使得绿色金融的深化发展有了新的机遇。譬如在多地提到了“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虽是久久为功之事,但要素的自由流动为金融的介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以市场化为主导的资源指标的交易、农村资源权益的改革等会使得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更显著的效果。(作者:王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