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顾名思义,是指预先加工好的菜肴,使用时经过简单加热即可上桌。预制菜并不是一种新产品,甚至在相关领域已经产生了几家上市公司,为何在近期又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呢?原因就是预制菜进校园,上了中小学生的餐桌。那么,家长们为什么强烈反对预制菜进校园?症结在哪里呢?核心的问题有两点:信息不透明和校园餐饮的相对垄断。
信息不透明。科技与狠活,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频繁出现的热门词汇,反映出了食品添加剂的滥用、甚至造假的行为。当预制菜成为了学生们的午餐,家长们自然担心孩子们吃的预制菜里面有没有“科技与狠活”。原因就在于,家长们对预制菜的原材料、制作方法、运输环节的质量保障等一系列流程缺乏信息,心里没底。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这种情况称之为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的应对策略是将市面上所有产品都当作劣质品,使得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反而无利可图,最终导致市场上劣质品泛滥、好货难寻,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相关标准,包括原材料的标准、制作过程的标准、运输环节的标准、甚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营养标准。预制菜在达到了一系列的高标准之后,才能够进入校园。在相关标准完善,并且监管到位、对违法商家进行有力打击的情况下,家长们对预制菜“科技与狠活”的担忧自然会下降。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引发家长们对监管是否有效的担忧。当标准有了,企业是否能够严格地按照标准去做,监管是否到位呢?解决监管过程的信息不对称,就是让监管透明化,并且引入媒体监督。监管部门每天做了什么,进行了多少次抽检,查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进行处罚,被查出的企业是否有了改进等信息都需要公开化、透明化。如此,才能够彻底打消家长们对预制菜食品安全的担忧。
校园餐饮的相对垄断。在孩子年龄较小、校园环境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大多数孩子们几乎没有选择,只能是学校提供什么就吃什么,这其实造成了校园餐饮的相对垄断。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垄断其实是对生活必需品的垄断。垄断,特别是必需品的垄断,容易造成非常负面的后果。在经济学中,必需品是指那些消费弹性极低,即使价格再高,也不得不消费的产品。对必需品的垄断,很容易使得厂商提供价高质次的产品,而消费者因为没有其他选择,还不得不接受。预制菜进入校园,家长们反对的其实是这种被强制硬塞式的消费。
预制菜没有优势吗?其实就卫生而言,在一定的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的情况下,预制菜的卫生水平应该是可以让人放心的,甚至会高于平时看不见的后厨。并且,在标准化的制作过程之下,预制菜也可以大大降低校园餐饮由人带来的不确定性。
就营养方面而言,进校园的预制菜可以通过提高保鲜标准、进行科学搭配、缩短从工厂到餐桌的周期等手段,尽量地保持食品的营养元素。并且当这一市场健康地成长起来,相关的技术也会提高,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营养的保存也就成为了可能。
政府应该起到什么作用?信息不对称和垄断是典型的市场失灵,政府可以起到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具体到预制菜领域,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制定标准,并且针对不同市场、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分级标准。在食品安全领域,科技不是不能用,而是应该规范地使用。预制菜的标准可以分为普通标准和校园标准,普通标准满足大众的需求,校园标准高于普通标准,满足未成年人的需求。能够进入校园的预制菜,必须满足较高的校园标准,根据未成年人的生长发育状况,控油控盐,打消家长们的疑虑。在监管方面,我们致力于实现全程透明和信息公开,并邀请媒体进行监督。
第二是引入竞争。预制菜进校园,也需要给孩子们以选择的权利,比如每所学校需要至少引入两家厂商,由学生们自主选择,优胜劣汰。在监管层面,要对餐饮企业进行穿透式监管,直接追溯实际控制人,避免表面上是多家企业竞争,实际是同一人控制的情况发生。(作者:李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